“酸性体质论”在市场上被炒作多年,与此相关的保健品也大行其道。如同其他保健品一样,“调理酸性体质”的产品依托“酸性体质论”,敲开千万消费者的心扉,打开一片广阔市场。 近日,国内有媒体披露,酸性体质致病其实是在偷换概念。至此,这个在市场上流传多年,让许多人深信不疑的理论“画皮”最终被揭穿。 “酸性体质论”是一个横空出世的理论,相当多的传播者并不细究它的来源是什么,究竟可靠不可靠。与近年来所有被揭批的“伪命题”一样,它是以一种惊世骇俗的姿态流行于世的。“酸性体质是百病之源”,就是这样一句话让人们不得不重视它。 它的所谓理论基础是“一般初生婴儿都属于弱碱性体质”,但是“随着体外环境污染及不正常生活及饮食习惯,使我们体质逐渐转为酸性”。 这种理论接着指出耸人听闻的事实,因为“85﹪的痛风、高血压、癌症、高血脂症患者,都是酸性体质”,甚至连“SARS患者的体质几乎也都是酸性的”,所以酸性体质是不好的。 显然,“酸性体质论”的本意不在“传经布道”,它真正的意图是销售产品。 “严格地说,‘酸性体质论’不能称之为理论,只能算是一种说法,而这种说法没有任何依据,是一个伪命题!”张丁,中国营养学会副理事长、河南省营养学会理事长、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这位在食品营养学界工作了30多年的学者对“酸性体质论”的判断斩钉截铁。 张丁说,作为理论,应该经过严格的论证,在学术界经过讨论,形成共识。但解放以来,没有任何文献提出过这种说法,更没有任何研究为“酸性体质论”提供支持。没有人把体质区分出酸性、碱性,更没有学者去论证“酸性体质可以导致疾病”。对于这样一个借用医学名词的幌子出来招摇的“理论”,张丁用一个反证说明它其实经不起推敲。“醋,pH值很低吧,是酸性液体吧,按照它的说法,我们喝醋就会导致体质变酸;小苏打溶液,是碱性液体吧,按照它的说法,我们的体质就变成碱性了。我们的体质难道就这样容易被这两种食物左右?我们的健康难道就系于这两种食物?其实不然,我们的身体就像一架精密的机器,它有能力把人体体液的pH值维持在一个正常的恒定的水平。” 科学实验证明,酸性食品根本就没有可能将一个人的体质变为酸性的。 “人体是个动态平衡系统,而不是一个玻璃试管。”河南省营养学会理事、郑大公共卫生学院韩萍教授用这样一个形象的说法告诉记者,仅凭一滴血或别的什么东西认定在那一刻人体的酸碱值是不正确的。因为,人体有一套强大的调节能力。 韩萍说,人体中对于体液或血液的酸碱性,自有一套缓冲机制,它可以让血液中的pH值保持在一个恒定的值。这套缓冲机制就像过滤网和天平一样,自动调节血液里的酸碱度,让它们保持在一个正常的值。因为它的调节,不管摄入什么食物,都不会对身体造成任何影响。要知道,任何食物要经过的第一关就是胃,然后才是肠。在这样的调节机制下,任何食物在胃里都呈酸性,到了肠里就都变成碱性的了。 这种调节机制其实并不难理解,张丁用“体温”作了个类比。人对酸性食物和碱性食物的调节机制就好像人的体温调节机制一样。不管严冬还是盛夏,正常人的体温并不会随着外界温度变化太大,它总是维持一个恒定的值:37摄氏度左右。 “用人体外的试管测定出的那套酸碱值,去说明人体内的体液酸碱值,这种做法是不灵的,如果非要这样做,那只能是一种商业炒作。”韩萍说。 链接 医学上的“酸中毒”与“酸性体质论”无关 现代医学认为,人体血液正常的pH值应该是7.4,可以在最低7.35和最高7.45中间波动。一旦低于7.35,就会引起酸中毒,症状是头晕、瞌睡、焦虑,甚至精神错乱。但如果高于7.45,同样也会引起碱中毒,不仅会肌肉痉挛,还会引发心脏问题。不管是酸中毒还是碱中毒,一旦不能及时就医,都有生命危险。临床医学证明,只要一个人的身体偏酸,也就是我们医学上所说的处于酸中毒状态,不出几天就必定会死亡。 但这个医学概念与“酸性体质论”无关。持“酸性体质论”这种说法的人其实是偷换概念。 在酸性体质论者看来,酸性意味着疾病,甚至死亡。 (摘自《大河健康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