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会让无数中国人像过节一样开心。 无数人的生活被奥运“占据”,心理专家建议,应将奥运精神带入社会角色。 2008年北京奥运会圆了中国人的百年奥运梦,这是一场中华民族乃至全世界的狂欢,中国人的奥运激情史无前例地高涨。跳槽、房价、股票……生活中的诸多烦恼暂时都让位给奥运,不管三七二十一,咱先高兴半个月再说! 可北京奥运明天就要落下帷幕,下一次的期待又要熬到四年之后。被奥运改变的生活节奏、被奥运调动的身体荷尔蒙……一切如何归位?全民都将度过一个从狂喜-失落-平静的“后奥运时期”。心理专家指出,应将奥运“后劲”带入自己社会角色和本职工作中,而不是希望永远扮演无忧无虑的观众角色。 奥运落幕:内心空虚,生活迷茫? “最近几天,随着奥运会接近尾声,我觉得有点难过,就像以前追看电视连续剧和小说,看完之后还沉醉其中很久,而且接下来一段时间恍恍惚惚,觉得没劲。”小Q说。 比小Q更失落的是小冰,他是一名16岁的中学生,这个暑假破天荒没有每天打游戏,而是乖乖坐在电视机前为奥运加油,让父母非常欣慰:“奥运选手都很励志,可以鼓舞孩子向他们学习!”然而眼看奥运即将闭幕、而开学则转瞬即至,“双重打击”让小冰有些失落:“为什么有意思的生活只是短暂的,没意思的生活是主要的?”他甚至感叹:如果奥运会能一年举办一次该多好啊! 很多网友也在博客里详细描述了自己面对即将到来的“后奥运时期”的空虚。一位名叫郑贺秀的男网友曾写到:“热热闹闹的奥运会又结束了,心里就觉得像丢了样东西似的,而且还是身份证、电话本和钥匙那一类的,空空的有些没着没落。那天半夜被蚊子弄醒,一翻身就打开电视,播的却是上不了奥运的F1……愤然关了电视,深深感到这种后奥运生活的寂寞惆怅。” 心理专家:把奥运“后劲”带入社会角色 武警广东总队医院心理科主任李炜对此现象表示:“这种‘后奥运’的失落感是国人的集体情绪,在心理变化上来说再正常不过的。我们对自己国家举办的奥运会有多自豪、多欣慰,对它的闭幕就会有多不舍、多留恋。”她表示,奥运会同时也如同一场心理上的“节假日”,能让很多现实生活中面临求学、跳槽等各种难题的人群暂时卸下沉重负担,单纯享受作为旁观者为运动员加油的快乐。但奥运会闭幕意味着必须重新面对现实,所以心情低落在所难免。 “实际上,每个人在此时都会不同程度产生迷茫和感觉空虚,但绝大部分人能平稳过渡,恢复平静,完成角色转变,‘该干吗干吗去’。”李炜主任指出,第一大失落人群应该是学生,因为紧随奥运会闭幕而来的就是开学。“父母应该做好孩子的‘收心’工作,转移法是不错的办法。”李炜介绍,心理学上经常通过转移注意力来“潜移默化”帮助实现角色转换,如不再让孩子每天守候在电视机前、带其购买学习用品以做好学前准备等,这些行为都能影响心理,让其逐渐“淡忘”奥运会,关注新学期。 下一步:投入工作,制定新目标 “很多都市白领也会非常迷茫,此时最好梳理一下自己的工作,制定一些新目标。”李炜主任介绍,不少人喜欢将奥运赛事相关内容写成签名档,但这会不断提醒自己“忘不了”奥运,最好将签名档换成与工作内容或目标相关,它能不时提醒职场人士——你现在不是观众、是在工作状态。 李炜表示,奥运其实可以给生活、学习、工作带来很多积极的影响,运动员的人生梦想、拼搏精神都可以转化为“后劲”,刺激普通人树立和追求自己的理想,认真投入自己的本职工作。 此外,中国队在此次北京奥运会很多项目上“百花齐放”,这能有效带动全民健身热潮。心理专家提出,如果市民的奥运激情依然久久难以平伏,可以将“过剩”的热情投入健身运动中。“对于很多学生、白领,久坐教室或办公室,日常锻炼本身就很匮乏,如果能因为奥运会而产生运动愿望,对于自身健康是非常有益的。”专家表示,消耗体能还能有效“克服”焦虑、空虚等低落情绪,让生活变得快乐、充实,所以在后奥运时代,不妨健身延续奥运风。 (大 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