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类对疾病的发生、发展 认识的不断提高,医患关系在临床诊疗活动中的作用越来越引起医疗界的普遍关注,下面对特殊患者的沟通谈一下自己粗浅的看法: 疑病症倾向型:此种患者有疑病心理倾向,即过分地关心自己的身体状况,害怕自己得上不治之症。医生面对这类患者时除认真地排除患者是否真正患有身体疾病外,应给予患者适度地支持与关心,因为有疑虑倾向的人心理上往往缺乏安全感,特别希望得到别人的关心,但最重要的是发掘患者成长及日常生活情况,帮助患者分析原因,正视生活中内在和外在的因素改变人生观念,指导和教会他们调适的方法。 预后不良型:医生应充分表达同情心及正向的态度。减轻患者的痛苦,给予心理上的支持,通过心理疏导,调动积极的情绪,引起高尚的抗病动机将十分凑效,医生应给予诚实的保证,以免让患者感到蒙骗而产生更大的失望或绝望,不宜抑制患者悲哀的情绪,而是倾听他们的宣泄,使其面对现实,与疾病抗争。 多重抱怨型:此类患者由于医生临床治疗效果缓慢,常抱怨医生治疗无效,能力水平低,使医生无从下手或有挫折感,从而使医生产生抵触情绪和厌恶感。因此医生在与之沟通时须了解其真正存在的问题:如生活事件压力所致的面对障碍调适不良的结果。通过寻找和分析原因,采取有效的沟通策略。 愤怒型:医生应以坦诚的态度表达积极协助意向,并设法找出患者挫折及压力的来源加以疏导和劝阻,应避免反转移行为的发生,待患者平静时向其耐心解释愤怒情绪会加重病情、延长病程。 缺乏信心型:此类患者最容易丧失治疗的最佳时机,自己克服不了自己的悲观情绪,总以为无药可救,即使治疗了也不会密切配合医生。如果遇到此类患者,医生更应该把握此类患者的逆反心理。要让其了解病情仍有治疗的必要性并肯定地提出新的治疗方案。 (摘自海峡医界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