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卫生报——电子版
 版面导航
 
2008年第99期第1版
 
2008年第99期第2版
 
2008年第99期第3版
 
2008年第99期第4版
 
 

家访之路——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暑期家访活动侧记

来源:医药卫生报电子版      [字号: ]

■通讯员  边晓峰
    2006年7月,正值暑假期间,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百余名党员干部、辅导员收拾行装,奔赴全省各县市最偏远的乡村。这不是一次野外拓展训练,他们的目的地是学校几百名贫困大学生家庭。
    这是漯河医学专科学校开展的贫困大学生家访活动,自2006年开始,已经坚持3年,学校为此投入专项经费50多万元,先后有上百名党员干部、辅导员参与了这项活动。他们跋山涉水,顶风冒雨,哪里偏僻就到哪里,哪里贫穷就到哪里,累计行程10多万公里,在这条漫长的家访之路上,他们的心灵得到净化,他们的师德得到升华,他们用双脚走出了一条拉近师生距离的“家访之路”。
拓展德育空间  拉近师生距离
    漯河医专地处中原腹地,由于学校紧贴基层的办学定位和面向豫中南地区的生源特点,农村学生占在校学生总数的80%以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人数占在校学生总数的20%以上,形成了一个较大的贫困大学生群体,这也是漯河医专全校上下一直最为关注的学生群体。“暑期家访”就是漯河医专在贯彻落实中央16号文件精神过程中,为拓展学校德育空间,多角度关注贫困学生成长成材采取的一项新举措。通过组织党员干部、辅导员到优秀大学生、贫困大学生家庭开展家访活动,一是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关心帮助学生和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寓“无形”于“有形”,化春风为细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二是辅导员利用暑假深入学生家中,了解学生的成长环境和家庭环境,探察贫困大学生的求学轨迹,发现和树立一批自强不息的优秀大学生典型,用身边人来教育引导全校学生;三是在家访中广泛征求学生家长的意见建议,构架起辅导员与学生家庭沟通的桥梁,不断改进教育方法,提高德育工作水平;四是通过家访了解掌握贫困大学生的困难状况,分类排队,学校有针对性地组织帮扶和资助工作;五是辅导员在家访过程中亲身感受到贫困大学生家庭生活的不易和求学的艰辛,增强辅导员的爱生之情,密切师生关系,拉近师生距离。在家访中,思想政治教育从学校延伸到家庭,辅导员从班级走向广阔的社会,学校、辅导员、学生家长、学生形成了四方互动,德育空间进一步拓展,形成了多角度关注贫困大学生成长成材的新环境。
发现先进典型  资助困难学生
    2006年,学校制定了《关于开展暑期家访活动的意见》,要求辅导员对贫困大学生开展家访活动。万事开头难,家访工作启动之初,确实存在不少难题,如贫困学生居住地分散,多在偏远山区,路途艰险,交通不便,辅导员不熟悉当地情况等等,面对这些问题,学校一是明确党员干部带队;二是对偏远地区采用分组包片,三人为组,集体活动;三是学校在经费上给予大力支持。在家访对象上,学校开始挑选了一些家庭特别困难,平时表现优秀的学生,如2006年家访的医疗系学生王培君,通过家访了解到这名学生幼年丧父,母亲下岗,为供养培君读书,她的母亲每天同时打二三份工,凌晨四五点出去清扫街道,白天做保姆,晚上另打一份工。王培君在家中养成了节俭的习惯,在家时经常捡拾煤核卖钱以补贴家用,而且学习努力,成绩优秀,连年获得奖学金。掌握这些情况后,学校为王培君提供了每月150元的国家助学金资助,但她将助学金名额转给了其他需要帮助的同学。经过学校推荐,漯河日报以《王培君,用爱拯救贫困》为题报道了王培君的先进事迹,她先后被评为“省文明学生”,“省优秀贫困生”和“省三好学生”,在学生中激起了很大反响。通过家访,学校掌握了许多贫困大学生的先进事迹,发现了许许多多王培君那样的优秀学生。2006年9月,学校制定了“月评20佳,年评百佳大学生”制度,在评选活动中,一大批优秀大学生涌现出来,他们很多来自贫困地区,家境贫寒,但刻苦求学,自强不息,乐于助人。由于这些先进典型的事迹翔实、生动,他们成为全校学生学习的榜样。
    学校选择贫困大学生进行家访,更重要的原因是了解他们的家庭实际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资助工作。在家访中,辅导员走进学生家中,与学生家长面对面谈心交流,对学生家庭的困难情况有了直观的认识,掌握了第一手资料。辅导员认真记录自己的家访情况,对每一个家访对象进行分类,然后填写《家访情况表》,学校学生工作部经过汇总后,针对贫困大学生的不同情况,提出奖、助、补、贷、勤工助学等措施和方案,有针对性地开展资助工作。2007年学校家访的贫困大学生刘国强,家住安阳市内黄县中召乡徐砦村。家中四口人,父亲患轻度精神病,学费、生活费全靠母亲打工,家中有8000元左右债务,为还清债务,刘国强利用暑期在县城一家饭店打工。辅导员家访之后,向学校提出了资助建议,帮他申请了助学贷款,还给这名学生联系了勤工助学岗位。
    近年来,学校通过家访了解掌握了大量贫困大学生的家庭状况,不断加大对贫困生的资助力度,完善家庭贫困学生信息数据库,逐步建立、完善了以“奖、贷、减、免、勤、资、补”为主要内容的多元化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
确保了每一位大学生不因经济困难而辍学。
三年家访之路  几多苦辣酸甜
    在三年家访过程中,参与家访的党员干部、辅导员感慨颇多,漫长而艰苦的家访之路,所闻所见,不仅让他们对自己的学生有了全新的认识,而且他们的思想也受到了很大震撼,辅导员们重新开始审视自己的工作,更加深刻地意识到了自己的职责和使命。一个辅导员来到了焦作温县赵堡镇辛塘村贫困大学生郑春玲家中,家中四口人,她的父母年老多病,不能参加生产劳动,郑春玲妹妹辍学在外打工,打工收入就是全家的依靠,一家人住在破旧失修的茅草房里。看到自己的学生就在这样的环境下一步一步走着艰辛的求学之路,这位刚大学毕业的年轻辅导员禁不住流下热泪。还有一位辅导员在家访日记中写道:走了几天,我来到了偏远山区,学生的家在半山腰上,没有自来水,饮用水居然是下雨时储存的雨水,窗户上没有玻璃,而是糊着一层薄薄的白纸。我赶忙把自己带的纯净水瓶子藏在包里,流着泪大口喝着学生家长端来的烧开的雨水。我要向我的学生致敬!因为他居然在这种情况下坚持为自己的理想而拼搏;我要向学生的家长致敬!他们吃了多少苦,作了多少难,还是让自己的孩子走进了大学的校门。
    艰苦的家访之路,辅导员们无怨无悔。一位辅导员在傍晚走上了一条山路,没有公共汽车,路边只有一辆跑运输的破旧的三轮摩托车,在不断颠簸的路途上,开车的人问他为什么进山,辅导员说是来给学生做家访。开车的人问,那你们是小学老师,还是中学老师,辅导员回答是大学的,开车的惊奇地说:“大学也家访吗?”到了村口,开车的人无论如何也不收辅导员的钱。
    参加家访的许多辅导员都清晰地记着这样一个画面,当他们完成家访离开的时候,自己的学生站在村口路边,依依不舍地向远去的老师挥手告别。
    三年家访之路,有困难,有坎坷,但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一直没有放弃。通过家访,大学生与辅导员的心贴得更近,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素质也得到了很大提高,大学生和辅导员之间形成了“尊师、爱生”的良好氛围。

 
 
 
·国家卫生部网站 ·中华医学会网站·37℃医学网 ·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 ·河南健康网 ·医疗卫生资讯网 ·国际医疗网 ·中国疾病网
意见反馈 站长信箱 广告服务
未经医药卫生报社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医药卫生报社制作 编辑:医药卫生报 联系QQ:420643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