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杂志已多次从西医的角度介绍过反流性食管炎。中医药在脾胃调理、辨证施治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是消化系统病症获得良好疗效的又一途径。 反流性食管炎在中医学属于“反酸”“嘈杂”“胸痛”等范畴。起病与情志不畅、饮食失调、劳累过度密切相关。情志不畅,则肝火疏泄,气机升降逆乱,脾运失健,胃气上逆;饮食不节,烟酒过度损伤脾胃,则水谷不化,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湿滞蕴结中焦;劳累伤脾,脾虚气弱,则肝木乘侮,脾失运化,胃失和降,生湿化热,故出现反酸、嗳气、烧心、反胃、灼痛等一系列消化道症状。发病机理主要是脾胃与肝的功能失调,脾虚肝旺。肝旺则疏泄失常,横逆犯胃,胃气挟郁火湿浊上逆食管。 治疗时,以黄芪、党参、白术等益气健脾;柴胡、枳实、川朴、八月扎等疏肝理气;黄连、黄芩、吴萸、竹茹等辛开苦降,和胃止呕。见泛吐酸,加贝母、段瓦楞、海螵蛸降逆止酸;心烦失眠,加远志、枣仁、柏子仁、夜交藤以养心安神;咽部有异物感,加玉蝴蝶、凤凰衣舒肝利咽;舌边紫斑,胸脘刺痛,加丹参、莪术、徐长卿、九香虫以活血化瘀、通络止痛,常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反流性食管炎药物治疗固然重要,但平时应注意预防和调护。预防本病,应特别注意避免七情内伤,保持身心愉快。做到饮食有节,避免暴饮暴食,忌烟、酒、浓茶、咖啡和巧克力,少进甜食、油腻、辛辣、过热等刺激性食物,以低脂饮食为宜。注意劳逸结合,适当参加体育活动,锻炼身体。。 (摘自《新民晚报》 杨炳初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