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2007年2月发布关于修订头孢曲松钠说明书紧急通知后,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今年7月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又因该药不良事件报告总量、严重不良事件报告数量在抗感染药中均占较高比例而提醒公众慎用。日前记者采访了国内有关专家,他们表示,合理用药是减少其不良事件发生的最大“法宝”,只有科学、合理、规范地使用,才能降低或尽量避免药品严重不良事件的重复发生。 严重不良事件应予关注 湖北省黄冈市第一人民医院药剂科主任王树平告诉记者,头孢曲松钠为半合成的第三代头孢菌素,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而发挥抗菌作用。头孢曲松钠最大的特点是疗效稳定,半衰期长达8小时,具有24小时的杀菌活性,一天只需给药一次(其他头孢类抗生素一天需要给药2~3次),因此备受临床青睐。 头孢曲松钠严重不良事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全身性损害,占严重不良事件的59%;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占严重不良事件的5%;心血管系统损害,占严重不良事件的2%。 对此,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呼吸内科主任王广发教授强调,临床在应用头孢曲松钠时,不仅应关注其抗感染方面的优势,还应高度重视其不良事件的严重性。 过敏反应最应警惕 过敏反应是一种抗原抗体反应。王树平介绍说,过敏反应以皮疹、荨麻疹、红斑、药热、支气管痉挛和血液病等过敏反应多见,少见过敏性休克症状。由于引发过敏反应的主要抗原决定簇和次要抗原决定簇不明确、皮试符合率较低、皮试液浓度和方法未统一等原因,对头孢类药物使用前是否需进行皮试世界上尚存在争议。 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金少鸿教授30多年来一直致力于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过敏机制研究,他曾谈到,头孢类药物制剂中存在的高分子聚合物杂质是引发各型不良反应,特别是速发型过敏反应的真正过敏原,由此证实过敏反应其实与产品的质量有关。他认为,“改进工艺,提高质量,制定标准,严格监督,加强宣传,合理使用是避免头孢类药物过敏反应的重要措施。” 合理使用是最大保障 任何药物都有两重性——治疗作用与不良反应,临床用药要完全避免不良事件是不现实的。在用药时注意权衡利弊、合理使用非常关键。 王广发说,按适应证使用抗菌药物是基本原则之一,必须有明确的感染指征时才能使用,避免超适应证用药。 专家均呼吁,医药工作者应高度关注头孢曲松钠的临床合理用药问题,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使用,避免超适应证用药、禁忌证用药、配伍禁忌用药等,以保障公众用药安全。同时,相关部门应加强对抗菌药物合理用药的宣传与监督,加强对医疗机构工作人员(尤其是基层医疗机构工作人员)临床用药监护知识和急救知识的培训,树立合理应用抗感染药物的意识和观念。 (摘自《中国医药报》 白毅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