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刘永胜 通讯员 许文军 牛牧青)“亲人啊,我又见到你们了!”这是四川震区伤员洪金贵再次看到医护人员的第一句话。在洛阳火车站出站口,医患双方紧紧相拥。曾在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治疗的洪金贵,这次千里迢迢专程返洛,感谢医护人员的救治之恩。
出站后,洪金贵面带笑容,手里举着一面锦旗,身上背了一个大旅行包,还拖着一个大皮箱,他告诉记者:“我的伤完全好了,能走了,就急着要回来,我带了好多我们四川的特产,牛肉干,松花蛋……还有我们四川的好酒,不为别的,就是来专程感谢那些给我治病的医生和护士们!”
洪金贵的老家在锦阳市孝德镇石河村。他回忆说,地震发生时,他和妻子在银行取钱,突然间天崩地裂,房屋倒塌,他们被埋在了废墟里,妻子被水泥板砸中了头部,当时就停止了呼吸。他用仅能活动的一只手清理身边的瓦砾,终于在第二天上午从废墟中爬了出来,但他的左脚严重受伤,后被转送到洛阳救治。
据洪金贵的主治医师许久生介绍,洪金贵刚到洛阳的时候,左脚肿的像个馒头,整个脚面呈紫黑色并发出阵阵臭味。一见到医生,洪金贵就恳求道:“求求你们,不要锯我的脚!”经过检查,许久生发现洪金贵的左脚伤口虽然严重感染,但主要血管都还通畅,就为他制定了特殊的治疗方案。在医护人员的悉心照料下,洪金贵的伤势一天天好转。由于洪金贵没有陪护人员,护士们为他洗头洗脚、端茶送饭,给予他无微不至的照顾。伤好了,洪金贵逢人便说:“是洛阳的大夫保住了我的脚,洛阳人就是我的亲人。”
洪金贵告诉记者:“国家已为我们搭建了临时住所,还给我们每人每天发10元钱。地里的庄稼长势也不错,我的脚也完全好了,我这次来,就是让洛阳的亲人们放心,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了!”
“钢铁医疗队”获授“铁军臂章”
本报讯(记者 刘永胜 通讯员 郑明华 张登华)近日,当150中心医院派出的医疗队从抗震救灾一线凯旋归来时,欢迎人群惊奇地发现:15名队员都佩带有驻洛某红军师特有的“铁军臂章”!原来,这是部队首长为表彰他们的功绩特别授予的。
记者了解到,在这支由15名党员组成的医疗队中,1人参加过“小汤山抗非典”,3人参加过苏丹维和,高级技术职务的有8人,立过“二等功”者1人,立过“三等功”者4人,除2名司机外,平均年龄41.7岁。自5月13日伴随驻洛某红军师到救灾一线以来,医疗队克服了一个个难以想象的困难,在都江堰、映秀、汶川等地先后接诊4000余例,手术84例,巡诊17400人次,心理疏导346人,处理遗体867具,实施消毒面积480000平方米,清洁水源369处,帐篷消毒6420间,洗消伙房卫生间1721处,消耗各种药品、耗材90多万元。
医疗队的出色表现,得到了铁军官兵的一致认可和高度赞誉,部队首长亲自给他们授予了“铁军臂章”,灾区的老百姓称赞他们为“拖不垮、打不烂的钢铁医疗队”。
患者满意是我们不懈追求的目标
——漯河市六院开展“三优一满意”活动纪实
本报记者 戴俊 通讯员 关新 沈玉琴
为进一步巩固医院管理年活动成果,深化医疗服务管理,全面提高全省医院管理和医疗服务水平,树立良好社会形象,今年4月以来,“三优一满意”活动在我省医疗卫生系统如火如荼地开展。漯河市第六人民医院围绕“三优一满意”活动的开展,结合医院实际,采取多种形式,争创“优美环境、优质服务、优良秩序,让人民群众满意”的医院,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这个梦圆百年奥运、激情四溢的8月,记者走进漯河市六院,感受着该院开展“三优一满意”活动带来的新景象,同时也体验着该院开展“三优一满意”活动以来医患之间发生的一个个感人的故事。
“让群众方便就诊,让群众看好病,让群众满意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该院院长王悦胜如是说。
打造优美环境 群众舒心就医
漯河市六院前身是漯河铁路医院,位于市中心八一路,院内绿树成荫,花红草绿,环境优美,是该市有名的“花园式医院”。随着2004年9月移交漯河市政府管理,医院全方位向社会开放这一根本性转变,以及城市居民医保的开展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实施,就诊、住院病人不断增加,为了给病人创造一个良好的诊疗环境,漯河市六院进一步修整院内花草、树木,实现了院内四季如春,花香满园;同时投入近百万资金增加了病房、卫生间的无障碍设施,在每个楼层设置了茶炉,为病房安装了防蚊纱,为诊室添置了屏风等,进一步完善了基础设施建设,创造了环境温馨舒适的花园式医院,让患者舒心看病就医。
保持优良秩序 群众看病顺心
8月19日早上6点多,记者在漯河市六院采访时看到,在医院花园里,一些住院病人或病人家属在悠闲地漫步、赏花,愉快地迎接早晨的第一缕阳光;病房楼里,夜班护士轻盈地进出病房,观察危重患者的生命体征,随时记录病情变化。整个医院显得那么有序、详和;7点刚过,医务人员陆陆续续走进医院大门;7时25分,医院门诊、划价收费、挂号、取药等服务窗口的医务人员已开始工作。据了解,为方便群众就诊,该院在2年前就已落实挂号室、住院处提前半小时上班,推迟半小时下班的制度,临床、医技、药房、收费处等均实行24小时值班。刚挂了号的一位患者说:“在六院看病非常顺心,什么时候来都能得到医生热情周到的服务。”
为了进一步方便病人就医,该院出台了一系列便民举措,为急、危重患者开辟了绿色生命通道,可以先就医后交费;为困难患者减免了部分医疗费用,有效缓解了患者看病难的问题;健全了医患沟通制度、患者投诉处理制度,切实维护了患者的隐私权、知情权等合法权益;在相关部位安装了治安防控体系,人防、物防、技防措施到位,保障了医患双方人身财产安全;全面落实了便民服务四十条的内容,保证了群众来院看病顺心。
提供优质服务 群众更加满意
为达到“三优一满意”活动的目标,漯河市六院百名党员模范带头,主动承诺,团员青年积极响应,深入农村开展义务诊疗活动,向缺医少药的农民宣传防病知识;进社区开展健康讲座,为居民解疑答难;到广场、公园等群众集中活动的场所设立晨间义诊服务点为群众提供现场防病咨询服务。自5月份以来,该院为群众提供义务诊疗5000余人次,发放宣传资料近万份,医务人员以实际行动感动着一个个前来就诊的患者。
5月12日中午,一名男性白血病合并大量脑出血的患者被送到医院内一科紧急救治。接诊时患者呼吸、心跳已停止,副主任医师赵森与同事立即对其实施心肺复苏术,恰在此时,汶川发生的大地震波及到漯河,刹那间,人们感觉头晕目眩,灯、病床、房屋等都在摇摆,大家意识到发生了地震,患者的父母、爷爷、奶奶等亲人立即跑向外面空旷地域,赵医生与同事们却一刻不停地对病人进行着抢救,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1小时后,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抢救获得了成功,患者家属感动地说:“在危急时刻,你们不顾自己的安危全力抢救病人,太让我们感动了,你们是真正的英雄!”事过三个月后的今天,当记者问赵大夫:“当时你们就不害怕危险?”这位纤柔的女大夫平静地回答:“事后的确很害怕,不过当时心里只想着怎样救活这个年轻人,相信每个医护人员在那个时候都不会退缩的,这也许是做医生的责任所在吧。”
6月28日,患突发性高血压性脑出血的胡老太太到该院就诊,刚来时患者家属对医院及医生的技术服务表现出一种不信任的情绪,内一科副主任医师李莉接诊后,不仅为病人制定了科学的治疗方案,还亲自为胡老太太插尿管、换尿袋、擦洗身子,经过20多天的精心治疗和悉心照料,胡老太太的病情明显好转。李医生等医务人员把病人当亲人的高尚行为深深感动了胡老太太及其亲属,出院时,胡老太太的孩子们对记者说:“来这看病,我们打心眼里放心!李莉医师教我们如何给母亲擦洗、消毒、预防感染,还教我们一些防褥疮的知识,在我们眼中她是那么耐心、细致,情系病人,我们亲友来看望母亲时都赞不绝口地说:‘这个医生真好。’当母亲初次大便时,李莉医生耐心查看排便情况,并告诉我们大便干结对病人的危害及预防方法,在臭哄哄的病房里一站就是10多分钟。这10多分钟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却要克服很大的困难,连我们亲属都被臭气熏得够呛。我们实实在在感受到李莉医师确实是用心关爱病人、用心体贴病人的!由于母亲输液时间较长,血管已经硬化,失去弹性,给扎针造成很大困难,每次扎上针不久就漏液要重新扎,张书亚护师不辞辛苦,总是带着感情扎针,让我们打心眼里感受到了她真诚关爱患者的心。在我母亲住院治疗期间,诸如此类的事多不胜举,她们没有虚伪的外表,没有豪壮的言语,没有拖延,没有推诿,有的只是视患者如亲人的真诚,有的只是救人如救己的行动。她们这种高尚的品德深深地感动了我们……”
“对病人像亲人,不是每位医生对每位病人都能做到,但我们一直尽力做到,这是医生的职责。”采访中,李莉医师微笑地说。
在漯河市六院,类似这样的感人故事天天都在发生……
记者采访了解到,今年来,在该院多次开展的病人满意度调查中,满意率均达97%以上,据不完全统计,今年已收到病人及家属感谢信36封,锦旗(镜扁)23面。漯河市六院“三优一满意”活动的开展,全方位提升了医疗服务水平,贴心放心的优质服务温暖了众多患者的心,受到了患者的广泛好评,得到了丰赡的社会效益,提升了医务人员美好的职业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