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卫生报——电子版
 版面导航
 
2008年第94期第1版
 
2008年第二期第2版
 
2008年第94期第3版
 
2008年第94期第4版
 
 

病人面对一堆检查单发愁,专家呼吁———看病从“望闻问切”做起

来源:医药卫生报电子版      [字号: ]

    编辑部经常接到一些患者的投诉电话,说感冒上一次大医院的门诊,医生随意问问,然后开了一堆名目繁多的检查,钱花费不少,到头来什么病都没有。进城看病的农民更是自嘲“救护车一响,一头猪白养”。针对现在有的医生过分依赖医疗器械诊断病情、以致延误治疗的现象,安徽省立医院教授王忠荣,中华消化内镜学会常委、陕西省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李增烈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各讲了一个故事———
气短心悸原是贫血
  西安市大雁区的张女士50岁不到,近一年来却感到气短,每次走到三楼都必须歇下来喘气,心跳得厉害,后来每况愈下,腿肿了,脸白了。张女士到首屈一指的大医院,挂号看心血管专家门诊。接诊专家问病听诊不到10分钟,随手开出了心肌酶谱、心脏彩超、多导心电图、24小时动态心电图等申请单。虽说收费不菲,结果却是“问题不大”,专家让她去看呼吸专科门诊。呼吸专家认为应做胸部螺旋CT检查,结果却给高昂的付出开了个玩笑:呼吸系统无明显病变。
  这是个什么疑难杂症,竟然闯过了这么多高、精、尖仪器的监视?
  后来,张女士来到李医生的门诊。李医生把那一沓沓检验结果翻来翻去,就是找不到血、尿、粪三大常规检查的化验单,追问患者,答复说:“从来没叫查过。”李医生赶紧给她开了个“老三样”———血、尿、粪常规检查,共收费40元。结果,血常规显示为缺铁与缺造血因素同时存在的双相贫血,程度严重,血红蛋白只有60克/升。
“一指之劳”除去疼痛
  4岁男孩吴建军的骶尾部不慎在玩耍中被竹签戳伤已有1周,在一些医院就医、摄片、清洗伤口、打针、服药,折腾不停,就是不能解决疼痛及伤口流脓问题。王教授带上手套做肛门指诊,意料中的情况出现了:距肛缘4~5厘米处直肠后壁有一竹签,尖头正碰到他的手指尖。他顺势将贯穿在直肠壁的竹签由肛门取出。原来是一根约3.0厘米长、0.5~0.7厘米粗的扁平竹篾签!此后,患儿伤口渐愈,疼痛消除,排便同常。
从“望、闻、问、切”做起
  医生忽视了问病史、触诊等基础环节,甚至连病人都不碰一下,就开出检查单,最终诊断不是依靠认真动手去做基础的物理检查,用自己的大脑和扎实的临床经验作出判断,而是“撒大网”,完全凭借仪器设备、检验报告,这在大医院中已成为一种正常现象,轻者花费巨大,重者延误病情。再先进的仪器也不过是辅助工具,无法代替医生诊疗。医院和医生若对仪器设备形成依赖,其后果必然是很多医生变得不会看病了。
  作为临床医生诊断病情,应按部就班,从最基本的检查查起。这并不是老教条,而是全世界医生长期经验的“定律”。物理诊断学告诉我们:单凭详尽的问诊和查体,至少有半数以上的疾病能做出或初步做出诊断来,何况粗筛取材容易,检查简单、快速,费用低廉,实乃不可省略之基础。专家呼吁:医生看病还是应该从“望、闻、问、切”做起。
         (摘自《大众卫生报》  汤江峰文)

 
 
 
·国家卫生部网站 ·中华医学会网站·37℃医学网 ·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 ·河南健康网 ·医疗卫生资讯网 ·国际医疗网 ·中国疾病网
意见反馈 站长信箱 广告服务
未经医药卫生报社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医药卫生报社制作 编辑:医药卫生报 联系QQ:420643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