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金水区对现有乡镇卫生院管理体制、运行机制进行改革创新,进一步壮大和激活了辖区医疗资源,实现了医疗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通过城乡医疗一体化管理改革,乡镇卫生院的医疗设备和技术水平得到提升,但仍保持原来的收费标准,使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城市医院的医疗保健服务和卫生院低廉的收费,有效缓解了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深度转身后的医疗新局
——郑州市金水区总医院社区(乡镇)医疗资源一体化改革实践
■本报记者 胡晓军
去年10月,在郑州市金水区政府的主导下,以金水区总医院为中心的社区(乡镇)医疗资源一体化改革拉开序幕,从体制与政策上对金水区城乡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产生了强烈的推动。河南省卫生厅厅长马建中曾批示说,“这种模式是否可以解决困扰我们的乡镇卫生机构难以吸引、留住人才的问题,有效解决城市支援农村问题,统筹城乡发展问题等,应加以引导,给予鼓励与支持,注意总结经验。”
经过10个月的实践,数据表明,在金水区总医院接管的3家卫生院中,今年1至6月份与去年同期相比,门诊量、住院数、业务收入均上升了两倍以上。深层次的表现是,3家卫生院以其优质的医疗服务再次唤回了辖区群众的信心,3家卫生院呈现门庭若市的景象。
这是一次深度转身,一体化管理后的金水区总医院达到了城乡医疗资源优化、人才合理配置与流动,实现了医院、社会、患者三满意。
体制转身
郑州市金水区全面启动社区(乡镇)医疗资源一体化改革以来,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金水区总医院院长周国平说,变化的根本,就在于彻底完成了体制的转身,充分整合了社区(乡镇)现有的医疗资源,让城乡医疗机构各自的优势得到了发挥。
据了解,始于去年的该区社区(乡镇)医疗资源一体化改革规定,组建以金水区人民医院为中心医院的金水区总医院,下设柳林镇、庙李镇、祭城路街道办事处(原来的祭城镇)、龙子湖街道办事处(原来的姚桥乡)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若干社区卫生服务站(由原来的村卫生所升级改造)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金水区总医院的院长由区卫生局选聘;4所乡镇卫生院转型而成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主任,由总医院选聘,区卫生局任命。
在此基础上,金水区总医院对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行“五统一”管理。一是所有权统一:总医院及下属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原乡镇卫生院)的财物统一划归总医院管理;区、镇政府投资新建的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所)的房屋及所属财物归总医院所有。二是人事管理统一:由总医院根据工作需要统一招聘工作人员、统一制定进修培训计划并实施、统一安排工作岗位。三是财务后勤管理统一:总医院派驻财务人员对各中心的财务实行统一管理。总医院设立后勤服务中心,对各中心(站)的医疗用品消毒供应、设施维修等提供统一服务。四是劳务分配统一:工作人员基本工资标准由总医院统一规定。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可实行经济独立核算,按照多劳多得,兼顾公平的原则进行分配。五是药品管理统一:总医院设立药品配送中心,进行药品公开招标采购,各中心(站)用药由总医院药库统一配送。
这五个统一,对于金水区人民医院与各个乡镇卫生院来说,无疑是革命性的变化,一体化管理后,从体制上理顺了区、乡医疗机构之间的关系,实现了全区医疗资源共享。同时,一体化管理后,还实现了区、镇、村卫生技术人员的自由流动,有效解决了镇村医疗机构人才队伍素质不高问题;实现了城乡居民在卫生服务上的真正公平,有效缓解了群众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人才解放
记者在金水区总医院见到这样一组数字:今年1至6月份与去年同期相比,3家卫生院的门诊量、住院数、业务收入成倍增长。其中,祭城镇卫生院门诊量由12499人次上升到23187人次,住院数由157人次上升到406人次,业务收入由728960.20元上升到2023931.70元;柳林镇卫生院的门诊量由15942人次上升到56828人次,住院数由182人次上升到446人次,业务收入由1032554.00元上升到2884804.57元;庙李镇卫生院的门诊量由10660人次上升到24660人次,住院数由114人次上升到223人次,业务收入由654818元上升到1370841.99元。
这一巨变,奥秘在于人才的解放。
据了解,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卫生院的投入,一座座楼房拔地而起,一台台设备相继到位,但许多病人仍舍近求远到城市大医院就医,其重要原因就是卫生院引进人才难、留住人才难,导致医疗质量提高缓慢。
而在金水区总医院,人事管理的统一放在了重要的位置,该院规定,由总医院根据工作需要统一招聘工作人员、统一制定进修培训计划并实施、统一安排工作岗位。
一体化改革后,金水区总医院抽调了20名业务骨干到卫生院工作,4家卫生院则选派了20名专业人员到总医院学习。柳林镇卫生院院长王丽娜说,从总医院下派到卫生院,因人事关系不变,城乡调动方便;因工资待遇不变,甚至还补贴交通费,所以完全没有了后顾之忧。
这样的措施还包括,金水区总医院派出专业技术人员到4所乡镇卫生院长期坐诊,并负责对乡镇卫生院的原有职工进行业务培训,提高他们的医疗技术水平;实行一体化管理后,医生的人事关系都属于区医院,到乡镇卫生院工作,只属于暂时的科室调整,一段时间之后,还能重新回到城市;在现有的管理模式下,下级医院治不了的病人可以直接向总医院转诊,总医院随时向下级医院提供医疗技术方面的指导。
金水区总医院院长周国平说,有了一项身份上的证明,有了一个人才上下成熟流动的通道,有了一个畅通无阻的转诊通道,就有效解决了乡镇卫生院的“人才困境”,打破了卫生院的发展瓶颈。
与此同时,总医院还对各卫生院进行了“输血”。据介绍,在短短1个多月的时间里,金水区总医院先后投资520万元对4家卫生院业务用房进行了改造,投资200多万元购置了先进医疗设备,投资34万元配备了计算机网络化管理系统。
管理回归
柳林镇卫生院院长王丽娜告诉记者,一体化改革后,最大的变化,还在于医疗管理与服务在乡镇一级回归了本质。
据介绍,2007年11月份,当王丽娜刚刚来到柳林镇卫生院时,那里还是这样一副情景:两个护士在注射室看电视聊天,而输液的病人却被晾在了一边;卫生院职工50多个,会计出身的就有6个;医院职工每月500元的工资刚刚发到了上半年6月份。
一切变化在11月份迅速发生,根据金水区社区(乡镇)医疗资源一体化的管理规定,卫生院开始进行中层主任竞聘上岗,再由科主任聘请职工,未聘的待岗期间发6个月的统筹。
然而更大的变化,却是金水区总医院优秀的管理服务文化开始逐渐渗透到各个乡镇卫生院。
对于柳林镇卫生院、祭城镇卫生院、庙李镇卫生院等乡镇卫生院的老职工来说,他们几乎在一夜间发现,自己的作息时间和生活习惯开始有了根本性的变化。
就以柳林镇卫生院为例,从去年11月份开始,每周一的例会开始成为雷打不动的规矩,当天的会议由院长总结和布置工作,并按照不同的主题开展管理与服务的培训,动员广大职工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变思想懒散为主动创新。不仅如此,卫生院还按照金水区总医院的规矩,除了院长有个简单的办公室外,其他副职和科主任一律在医疗一线办公。
有了体制的转身、管理与服务理念的输入,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一些有利于卫生院进一步发展,也符合乡村特点的措施陆续出台,辖区群众也从中看到了希望,有了常见病、多发病首选到卫生院看看,双方之间快速架起了沟通的桥梁。
郑州市卫生局局长顾建钦告诉记者,金水区在加大卫生投入力度,强化政府发展卫生事业责任的同时,充分发挥区级医院的人才和管理优势,将区、乡两级医疗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实现了城乡医疗的统筹协调发展,不仅有效解决了城乡医疗资源分布不均问题,而且为乡镇卫生院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和培养人才营造了良好的环境,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乡镇卫生院服务能力不足问题。郑州市将在此基础上继续总结经验,完善各项措施,为有效整合城乡医疗资源提供新思路、创造新经验,并进行推广。
民生旨向
在柳林镇卫生院,记者见到了农民翟天有。他说,尽管他家住在卫生院的对面,但他患肺水肿的父亲还是第一次到卫生院住院,过去每次犯病都是往几十公里外的大医院跑。
以前,父亲不住卫生院,主要是没有好医生;这次之所以选择卫生院,是因为市里专家来卫生院坐诊了。翟天有说,以前到大医院,花费几千上万元很正常,而这次只花了1000多元,父亲的病就好了。
像翟天有的老父亲一样,这次改革,受益最大的是群众。
“首先是真正实现双向转诊,患者能省不少钱。”周国平说,目前,各级医疗机构收费标准不同,同一种疾病,比如脑梗死病人治疗,在乡镇卫生院一般花费在1500元左右,而在区级卫生机构费用在2000~3000元,到了省、市大医院,则至少5000元。
周国平说,患者如果愿意到区里动手术,手术后医院会尽快将其转诊到乡镇卫生院,进行康复治疗。这样,不但病人的输液、用药便宜,而且病人家属的交通费、吃住、误工费用将大大减少。
按照国家规定,各级医疗机构检查费用标准不同,比如做一次CT检查,郑州市区级医院为220元,而乡镇卫生院是170元。“在检查收费上,我们实行的是就低不就高,农村患者可在当地卫生院交费,到总医院来检查。”周国平说,光这一项,就可省去50元。
不只是价格上的实惠。因为区医院的专家下派到卫生院,周国平说,这样,村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城市大医院的医疗服务。
这就凸显了金水区总医院社区(乡镇)医疗资源一体化改革的民生旨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