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卫生报——电子版
 版面导航
 
2008年第91期第1版
 
2008年第91期第2版
 
2008年第91期第3版
 
2008年第91期第4版
 
 

恐惧不是胆小是基因作怪

来源:医药卫生报电子版      [字号: ]

    恐怖电影并非令观众人人心生恐惧。事实上,每个人面临恐惧的反应大相径庭。科学家发现,人体内某种个别基因的变异会直接影响大脑,使大脑产生焦虑、害怕的化学反应。
    德国波恩大学研究人员测试96名女性的“惊吓反应”。他们把电极附着于测试对象眼肌周围,结果发现,当人们受惊吓时,情绪会自动应激,眼睛不停眨动。
    测试者分别观看三种图片,第一组图片让人心情愉悦,如小动物或婴儿;第二组图片相对中性,如电源插座或吹风机;第三组图片则令人厌恶,如军事武器或犯罪现场的受害人。
    经测试,研究人员发现一种基因,能削弱大脑中影响情绪波动的化学信号,名为儿茶酚胺氧位甲基转移酶基因(COMT)。这种转移酶基因有两种变异体,分别是Val158和Met158。
    与携带两条Val158基因或携带Met158和Val158各一条基因的测试者相比,携带两条M158基因的测试者面对恐怖画面更易感到害怕。研究人员说,这种个体变异基因仅对小部分人产生不同焦虑影响。否则,将有一半人口感染上焦虑症状。
    心理学家克里斯蒂安·蒙塔格说:“‘焦虑’基因使人们提升戒心,在危险的环境中这是一种优势,有助于人类生存。”蒙塔格认为,“转移酶基因的变异可能只是影响焦虑情绪的潜在因素之一,但这项发现让我们在焦虑性格与遗传基因的关系研究上迈出了正确的一步。”
                   (摘自新华网)

 
 
 
·国家卫生部网站 ·中华医学会网站·37℃医学网 ·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 ·河南健康网 ·医疗卫生资讯网 ·国际医疗网 ·中国疾病网
意见反馈 站长信箱 广告服务
未经医药卫生报社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医药卫生报社制作 编辑:医药卫生报 联系QQ:420643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