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炜 胡晓军
(一)生命至上。在四川同胞的生命受到地震灾害威胁的那一刻,万名河南医务人员紧急动员,每一分每一秒的推进,都是为了履行救死扶伤的责任与使命。
这是一个让人尊敬的群体。
当汶川地震的余波传到河南时,从省会郑州,到18个省辖市,无数个医疗机构,几万名医务人员不约而同做了一件事,与病人站在一起。人们不会忘记,在河南省人民医院,医生、护士齐刷刷冲进了病房;人们不会忘记,在郑州人民医院,瘦弱的护士背着年长的病人小心地跑下了楼梯;人们不会忘记,在郑州市骨科医院,手术中的医生用身躯护住了病人安全撤离……
同一时刻,厅长马建中等河南省卫生厅领导以及各级医疗卫生行政部门、医疗单位的负责人开始进入战备状态。从5月12日14点28分地震发生到5月14日组建第一支医疗卫生救援队伍奔赴四川地震灾区,无数个医务工作者度过了不眠之夜。
请战浪潮涌动在河南医疗卫生系统。由此,河南省卫生厅成为第一个以书面形式向国家卫生部提出请战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由此,休假的医务人员放弃了安宁,新婚的大夫放弃了甜蜜,就连退休的老专家也放弃了悠闲,在那一刻,他们都有一个目标,到四川地震前线,救治灾区群众;由此,在全省各地,一支支医疗卫生救援队组建完毕,先后分批赶赴四川地震灾区。
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医疗卫生大救援。千里进川路的凶险,以及没有可供借鉴的经验,但这些都不在话下。终于,20多个小时的急行军,河南第一批医疗队率先抵达理县,并冒着生命危险成为第一支挺进汶川的外省医疗队;终于,河南第二批防疫队员进入重灾区北川县,在经过短暂的帐篷休息后,就开始了不分日夜的消杀防疫;终于,从禹里乡到桂溪乡,再到陈家坝乡,在北川重灾区的无数个村庄,出现了无数个美丽的身影,他们以河南医疗防疫队的名义传递了生命的火种。
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大救治。劫后余生的伤员在从广元转往河南途中发现,医务人员整夜没有合眼,护士们几个小时地跪在地上,只是为了严密监测他们的病情;郑州火车站的接站人员发现,转运医疗队员每个人的后背都被汗水浸透,一片片盐碱地俨然是一副救死扶伤的“广元地图”;无数个市民发现,自己所在城市的几家医院出现了飘扬的大红条幅,一众科室主任和护士长严阵以待。
生命的大救援获得了阶段性胜利。而此时,河南医疗卫生救援队员又开始响应使命,奔赴安县、江油市,开始与灾区人民一道重建家园。
这就是河南医务人员的态度,面对生命,义无反顾。
(二)舍生忘死。困难难不倒美丽的白衣天使,危险吓不倒英勇的白衣战士,面对不断的余震、不测的塌方、狂乱的流石,伴随着酷暑、暴雨,河南医务人员表达了自己的决心,为了生命,我们愿意献出自己的一切。
这是一次完美的行动。
汶川地震发生后,千名河南白衣战士冲锋在前,万名白衣天使坚守后方,突击汶川、坚守北川、空降禹里、排险唐家山、千里转运伤员、对接安县和江油,在生死救援中、在健康消杀中、在生命急救中、在重建家园中,播撒了白衣天使生命的大爱。
很多年之后,人们必将不断记起这次伟大的生命救援战役。
是的,当河南医疗卫生救援队员怀着万分急迫的心情深入灾区时,首先摆在他们面前的却是路裂桥断的万般无奈。然而,在无奈之后却是更大的凶险,第一批医疗防疫救援队员进入灾区时,余震还像是鼓点般频密,由此造成的塌方和流石更是让人防不胜防。我们平常所经历的酷暑、暴雨,在这样的艰苦条件下,简直成了家常便饭。
可是英雄的河南医务人员敢于挑战自我。他们不仅进入了灾情最重的北川区域开展卫生防疫,还主动请战要求空降孤岛禹里乡,最后又坚守在唐家山堰塞湖泄洪现场。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河南医务人员,无数个四川老乡乃至当地政府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又有多少外人能够想象,他们要面对怎样的困难?吃不上饭,刨起地里的土豆充饥;洗不上脸,任由蓬头垢面;睡不好觉,蚊子和臭虫早把他们当成了饱餐的对象。
许多个河南医疗救援队员甚至写下了遗书。是的,为了灾区同胞的健康与生命,他们选择了牺牲自我。到不了重灾区,他们要请战;遇到了伤员,他们就地“作战”;就是在局促的急救车临时抢救台上,为了伤员的生命,他们也愿意冒着手臂划破、高度感染的危险。
队员王博终生难忘,就是在地震灾区救治伤员的路上,他们几乎迷失了行踪;郑州的防疫队员们不会忘记,就是在陈家坝乡开展工作的一天晚上,几近溃决的唐家山堰塞湖几乎夺去了他们的生命;河南的一个老乡不会忘记,就是在余震的危境中,他被医疗队员救治过来……
以生命救援生命,这就是河南医务人员舍生忘死的可贵品质。
(三)精益求精。在缺医少药的艰苦环境下,在常规的医疗器械都无法保证的情景下,在大型地震医疗防疫救援没有前路可以借鉴的情形下,河南医务工作者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在继承中创新,不断从空白中趟出新路,在医疗、护理、防疫监督上的精益求精,赢得了全国同行的赞叹。
这是一次充满智慧的生命救援与卫生防疫。
震区破坏严重,环境复杂,条件艰苦,以往在大城市能够轻易提供的医疗装备,到了灾区就成了奢望。我们看到,困难面前,白衣天使们不气馁,或冒险就地取材,或共享战地“技术”;每到一个区域,我们的医疗防疫队员还善于观察环境,准确判断出工作的重心,始终把筑起健康和防疫屏障当作自己的责任。
伤员来了,需要紧急抢救,怎么办?建帐篷手术室,立即开展多科会诊。正是靠着过硬的反应能力和医疗素质,河南医疗卫生队员抢救成功了一个个灾区伤员。
不仅如此。在理县,河南一位护士的扎针技术引起了香港同行的交口称赞,每当他们有了什么困难,让这位护士来,便成了首选;还是在理县,郑州市骨科医院的中医手段显现了神效。
而江油市各个乡镇卫生院的医务人员更是从河南医疗队员的身上尝到了甜头。在河南专家的指导下,一个个“首次”诞生在各家卫生院;在河南专家的言传身教下,一支支永远不走的医疗队建了起来。
对于任务艰巨的河南防疫队员们来说,他们一开始就决定了要以科学的态度开展防疫工作。于是,在北川县,他们确定了将蚊蝇滋生地、帐篷周围等作为重点消杀的区域,他们建设临时厕所的建议被北川指挥部采纳;在陈家坝乡,经过科学的认知,他们敢于冲向高度腐烂的遗体,展开遗体清理;到了安县、江油市,他们又致力于帮助当地防疫部门建立长效防疫机制,从人才培养、健康宣教等多个方面展开工作。
我们看到,就是在震区这样分秒必争的环境中,他们也要针对每一个医疗个体做工作,开辟新的工作思路,表现了一个医学科学家的可贵品质。
这就是河南医务人员,不论面对多么复杂的局面,总是时刻谨记医学科学家的职责,在医疗服务和卫生防疫中精益求精。
(四)同舟共济。在大自然面前,人类总是显得非常渺小,但这并不是说我们要任由大自然宰割。四川地震灾害的成功救援证明了一个道理,同舟共济可以战胜一切。而这一精神,秉承在河南医务工作者从地震一线到大后方的整个救治过程中。
这是一次完美的协作。
在四川地震灾区一线,在抗震救灾这场特殊的战役中,河南省卫生厅各处室、各地卫生行政部门有效配合,通力协作,共同打响了衔接灾区前线和后方的攻坚协同战。
在前线,医疗卫生防疫救援队员们执起团结协作的法宝,在困难中理清思路,在危境中鼓舞士气;在后方,河南省人民医院等13家救治医疗单位,充分发挥专家的集体智慧,心系灾区伤员的健康,使微弱的生命重新绽放出光彩。
同胞有难,从专家、教授云集的大医院,到与基层厮守的乡村医生;从监控公共卫生安全的防疫人员,到遏制健康毒瘤的卫生监督人员;从床位几千张、病人上万的大型公立型医院,到雏凤展翅、夹缝生存的民营医院;从万名白衣天使的生命救治,到有责任感药企的慷慨解囊;从一线的生死战场,到后方的生命家园,责任与大爱流动在河南医疗卫生系统的每个角落,共同托起了生命的太阳。
(五)超越自我。自从医生职业诞生的那一天起,不凡的魅力就开始伴随这一职业的始终。一个基本的问答是,一个医务人员不同于其他人的地方在哪里?
在河南医务人员群体中,他们有的身患重疾仍然冲向地震第一线,有的不顾生死只为了不让任何防疫的空隙毁掉群众的健康……他们用近100天甚至几十年的时间回答了上述的问题。医务人员的独特,就在于他们超越了自我。
这是一个不断超越自我的群体,在他们身上,体现了中华民族在千锤百炼中积淀的以人为本的人道主义精神。
地震刚刚发生,上至省卫生厅的厅长,下至医疗机构的医护人员、急救车司机,每个人的心头都被触动,他们放弃了小家,放弃了休假,放弃了安稳的日子,纷纷表示要到震区第一线抢救伤病员。到了震区,伤病员的伤痛就是他们心头的痛,为了让灾区人民吃上一顿饭,他们甘愿一天下来只啃个硬面包;为了让灾区人民身心得到放松,他们甘愿冒着危险、翻山越岭,能救治一名群众就是他们最大的追求;为了帮助灾区人民重建家园,他们甚至愿意倾其所有,在他们身上,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这是一个完美的群像。
地震灾害面前,运筹帷幄的地方行政领导、卫生行政部门负责人,指挥若定的一线生命救援、环境消杀指挥官,以生命救援生命的医生,灾害面前送去守护和真情的护士,冒着危险突进无人区的防疫人员,面对危境面不改色的救援车司机,练就火眼金睛的卫生监督人员,唤回心灵与希望的心理工作者,共同构筑了健康和重生的长城。
8月8日晚8点,中国北京的鸟巢分外璀璨,百年奥运在中国的启幕揭开了历史的新篇章,这是千百年来中国精神的展示。而这样的精神,同样发生在5月12日14点28分汶川大地震爆发后,中国人民以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气魄战胜了灾难,开始重建家园。
从“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抗震救灾精神,到“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这是一种不断超越的精神。而对于河南医务人员来说,他们以生命至上、舍生忘死、精益求精、同舟共济、超越自我的勇气,诠释了这种中国精神。
面对灾难的肆虐,面对生命的召唤,这就是河南医疗卫生工作者的答卷。
历史将永远记住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