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卫生报——电子版
 版面导航
 
2008年第88期第1版
 
2008年第88期第2版
 
2008年第88期第3版
 
2008年第88期第4版
 
 

谨防保健类书籍的忽悠理论

来源:医药卫生报电子版      [字号: ]

 《家庭保健指南》、《无毒一身轻》、《保健长寿秘诀》……近年来,走到任何一个卖书的地方,都可以看到,教你如何保健、如何长寿之类的图书都放在最抢眼的地方,服务员大都重点推荐:卖得很快,买的人很多。
 不可否认,有些指导人们如何在生活中保健的书籍确实给了大家很多启发,教会了人们简单易行又不违背科学的日常保健方法,促进和提高了人们的保健意识,减少了疾病的发生率,应该说,这些书籍的热销是人们健康意识的进步,是社会文明的进步。
 但物极必反,伴随着保健书籍的“空前繁荣”,一些标新立异的“另类理论”开始浑水摸鱼,忽悠读者。如果盲目按照有些书的方法去饮食、去运动、去保健,非但得不到健康,有的甚至还导致严重后果。
 去年9月,台湾乳腺癌患者吕育娴起诉 “牛奶不是人喝的”理论发明者林光常。该患者因为听信林大专家的排毒理论,吃了他推荐的排毒餐而延误了疾病的治疗,以致癌细胞扩散。
 自称美国环球大学东方医学博士的林光常,其书籍在内地也是轰动一时,机场、车站、书店随处可见他的《无毒一身轻》,据说还畅销美国、新加坡等地,书中提出大量颠覆性的饮食理念,比如著名的牛奶是牛吃的,不是人吃的,水不可煮沸饮用,水果要带皮吃等等,耸人听闻。
 除了林专家,还有没被起诉的很多“专家”,在用他们的方法、理论影响和引导着很多人的生活。尤其是希望健康的老年人和已经得了不治之症的患者及其家属,是这类书籍的最大读者群,有些人来说,一本全新理论的保健书就彷佛生命中对出现的一盏明灯。
 一位熟悉的编辑说,这类书不属医学类,出版审核不是那么严格,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书出了,作者出名、书商赚钱、出版社还有成绩,其他就顾不上了,至于读者是否会受误导,有句老话:信不信由你!
 健康类书籍作为日常保健的参考是可以的,但仅仅是参考而已,千万别盲从学习应用,个别书可能当笑话连篇看更有益身心健康!有了疾病去找医生,天经地义,靠看书自治肯定不行。即使小病不去医院,日常保健也要有一点基本常识,如果把自己的健康寄托在标新立异的保健方法上,除了“耽误事”没有第二个结果。

 
 
 
·国家卫生部网站 ·中华医学会网站·37℃医学网 ·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 ·河南健康网 ·医疗卫生资讯网 ·国际医疗网 ·中国疾病网
意见反馈 站长信箱 广告服务
未经医药卫生报社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医药卫生报社制作 编辑:医药卫生报 联系QQ:420643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