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双向”转诊,是指社区医院收到危重病人及时转到大医院;而病人在大医院度过危险期后,及时下转到社区医院进行康复治疗。“双向”转诊目的是优化医疗资源配置,缓解百姓看病难、看病贵。
南京市卫生系统提出“双向”转诊已经有几年了,然而据记者了解,目前的状况是,大医院仍忙得不可开交,而中小医院仍旧“门可罗雀”。“双向”转诊“上转”比较畅通,“下转”则遇尴尬。
据南京市某社区医院统计,去年该医院“上转”病人138位,而“下转”来的病人不到30人,后者不到前者1/4。另一家三甲大医院的副院长也告诉记者:我们每年住院病人多达3~4万人次,但说实话,转诊下去的寥寥无几,不足百人。该院内科王医生告诉记者,“双向”转诊愿望虽好,但操作起来比较麻烦。
只缘“肥水”不外流
据记者了解,“双向”转诊难,首先是病人不愿下转,不相信社区医院技术水平,怕看不好病。其次是,大医院和社区医院间有经济利益冲突,明明许多能下转的病人,医生也懒得办。
大医院主观上缺少下转病人的动力。据了解,大医院虽然70%以上门诊病都是常见、多发病,但各大医院之间竞争激烈,科室医护人员的工资、奖金要靠自己挣。因此大医院收到公费病人、有钱病人,一般要治疗到病人完全康复或失去治疗价值为止,轻易不让“肥水”外流。
一些小医院硬件、软件跟不上,也在客观上阻碍了下转。患多年高血压、糖尿病的市民林先生告诉记者,自己家门口虽然就有个社区医院,可他长期服用的拜心同、波立维、达美康等降压降糖药,社区医院都没有,所以每次旧病复发,还得跑到大医院去就医。
梗阻来自多方面
“‘双向’转诊好是好,但政策不配套,机制不到位,工作中缺少可操作性,所以难通畅。”南京鼓楼医院医务处处长兰青认为,首先大医院没有责任和义务往下级医院转诊病人,也没有具体政策明确规定什么样的病人在大医院治疗后要转诊到下级医院去;其次,大、小医院间无经济“瓜葛”,大医院把病人转到下级医院去,自己没有获得经济利益,所以大医院不会很积极。
“双向”转诊职责不明确。某社区卫生中心负责人告诉记者:“我们既想接大医院转诊过来的康复病人,但又怕接。为什么?比如重症病人经大医院抢救后,要到社区医院进行后续治疗,可病人在大医院到底做了哪些检查、用了哪些药、采用什么样的治疗方案等等,我们都不清楚,只能凭一份病人出院小结。这在无形中给我们接诊下转来的病人增加了风险。”
大、小医院间报销费用差距不大,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南京市第一医院医务处负责人告诉记者:病人分为自费、公费、医保病人三大类。自费病人一般回家康复,公费病人愿意直接在大医院治愈直到出院为止。能动员下转的病人只是医保病人。但目前医保病人在大医院和小医院看病报销的比例差距拉不开,病人往往更愿意在大医院从头治到尾。
亟待各方做“加法”
“双向”转诊优点明显:腾出大医院床位,以便收治重症病员;小医院收费便宜,适于收治康复阶段的病人和轻病人。但有关人士认为,要把好事办好,有待各方共做“加法”。
一是要出台具体措施,实行看病社区医院首诊制,遇到重病人再上转到大医院。二是加大对社区医院医护人员的培训,提高社区医疗水平,让百姓到家门口社区医院看病放心。三是拉大大医院与小医院之间看病报销费用的差距,用经济杠杆调控“双向”转诊。四是让大小医院间转诊与经济利益挂钩。如病人转到社区医院后,仍可有偿请大医院的医生上门,对病人后续治疗、康复给予指导。这样可使大医院的医生积极推荐病人下转,提高病床周转率;小医院也乐意接收,增加了小医院收入,又节省了病人费用,实现几方共赢。
(摘自《新华日报》 仲崇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