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卫生报——电子版
 版面导航
 
2008年第88期第1版
 
2008年第88期第2版
 
2008年第88期第3版
 
2008年第88期第4版
 
 

小儿患“夜啼” 试灸“鬼哭穴”

来源:医药卫生报电子版      [字号: ]

 “夜啼”属于儿科中的常见疾病,多发于1岁以内的婴幼儿。主要临床表现是入夜后啼哭不止,伴有惊恐状;有时整夜整夜不能入睡,闹得小孩及大人都疲惫不堪。
 西医检查大多数小儿身体各项生命体征均无异常,按中医辨证分型则属“脾寒’,或‘心热”所致,若能对症下药多会取得满意的疗效,但也有个别小儿服中、西药均有效果。而中医的针砭之法可迅速地解决这一难题,方法就是艾灸“鬼哭穴”。
 鬼哭穴又名“鬼眼穴”,是最早见于《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是治疗小儿“夜啼”及精神性疾病的专用穴。其定位在大拇指背侧,拇指桡侧抓甲角处为1穴,直对桡侧甲角处之皮部为1穴,两手共计4穴。艾炷(麦粒大小)直接灸3~7壮/次,疗效不佳可灸至14壮/次,每3次为1疗程,大多数1疗程可治愈。这种方法简便易行,药源广泛,灸治收效神速。
 现代临床治疗又扩大了其主治范围,可用于治疗癫痫、精神病、晕厥等,凡成年人神志异常,口中如作猪、羊叫声或两眼发直,语无伦次,哭闹不休,且以夜间发作频繁为主,在发作期均可用此法灸治,疗效颇佳。
 (摘自《家庭中医药》 王亨飞  卿小宁文)

 
 
 
·国家卫生部网站 ·中华医学会网站·37℃医学网 ·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 ·河南健康网 ·医疗卫生资讯网 ·国际医疗网 ·中国疾病网
意见反馈 站长信箱 广告服务
未经医药卫生报社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医药卫生报社制作 编辑:医药卫生报 联系QQ:420643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