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才
上海医保政策将实施逐步开放。2007年10月上海市对一批民营医院率先开放单科门诊医保资质,试行4个月获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市民反响普遍不错。记者获悉,目前尚有一批民营医院正期待医保政策破冰后彻底降低门槛,能加入基本医疗服务的行列。
当前我国医疗行业有两个值得深思的现象:一是尽管政府不断加大投入,但公立医院无法满足群众需求,“看病难、看病贵”现象依然相当突出;二是相当多的民营医院门可罗雀,不仅未对医疗事业起到补充作用,有些甚至还陷入了经营难题。出现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民营医院作为公立医疗机构的补充”的定位尚不明晰,民营医院未能获得与公立医院平等的地位,特别是在市场准入、资源分配及财税优惠政策等方面,民营医院还无法与公立医院相提并论。
就拿医保政策来说,目前大多数民营医院不在医保范围之内,而医保人员正是患者的主流,民营医院成不了医保定点单位,也就意味着失去了一块很大的市场。正因为如此,近年来一些民营医院多方呼吁,要求加入医保体系,在一些地方放宽医保政策之后,许多民营医院也纷纷要求成为医保定点单位。这不仅反映出民营医院对平等市场地位的渴望,实际上也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民营医院今后的生存。
总结起来,将民营医院纳入医保体系的积极意义主要有:一是有利于促进民营医院健康发展,充分体现政府对民营医院的政策扶持,以及对公立医院与民营医院的一视同仁;二是有利于减轻政府在承担基本医疗方面的前期投入,充分吸收和利用民间资本,缓解政府对基本医疗投入的不足;三是有利于减轻老百姓的医疗负担,有效解决公立医院鞭长莫及的问题,对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现象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
从本质上讲,将民营医院纳入医保体系,是一种政府向社会购买医疗卫生服务的行为。世界银行政策研究报告《明智的支出——为穷人购买医疗卫生服务》指出,一些国际卫生组织在总结了柬埔寨、孟加拉国等10个发展中国家的经验之后发现,政府向非政府组织购买医疗卫生服务,“是扩大医疗服务范围,提高服务质量的一个有效方式”;“是目前解决穷人健康保障问题的一个比较有效的方法”。从长期发展趋势来看,在税收和财政补贴等方面向民营医院倾斜,给予其更多的政策优惠,也有利于民营医院步入发展快车道,发挥对公立医院的补充作用,为我国的医疗事业贡献更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