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正勋 通讯员 张夏湘 何阳
1988年在当时的焦作矿务局大医院(现焦煤集团中央医院)的小会议室里,他代表新分来的10名大学毕业生发言说:“昨天下井体验生活,看到我们的煤矿兄弟在百米井下,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为我们开采光明,我一定要刻苦钻研医术,为我们的煤矿兄弟服好务,用我的技术解除他们的疾痛,保护好他们的生命。我要为我们的煤炭事业、为我们的煤矿兄弟,在矿务局大医院干一辈子。”为了一句承诺,他以精湛的医术,挽救了无数个矿工兄弟和群众的生命;为了一句承诺,他为焦煤集团把好安全关降低百万吨死亡率作出了重大贡献;为了一句承诺,他是1988年大学生分配到焦煤集团中央医院至今10人中唯一留下来的医生。
他是焦作市第一个开展全膝关节置换术的人;他是焦作市第一个开展关节镜手术的人;他是第一个在焦作市开展股骨转子间骨折DHS内固定术的人,第一个开展脊柱骨折AF钉复位固定、股骨转子间骨折PFN内固定术的人,第一个开展四肢长骨干LCP内固定术的人……并填补了焦作市创伤外科领域多项空白。他就是焦煤集团中央医院外一科主任张之智。
同事说:他是最累最敬业的人
在采访中,外一科护士长苏秀菊这样告诉记者:自从张主任到医院上班以来,从没有休过礼拜天节假日,当年刚来到医院的张之智深知自己是一名“新兵”,要走的路还很长,所以从那时起他就不分昼夜地刻苦钻研,向老前辈们学习,不管是医院的事,还是科室的事,他总是身先士卒,特别是当上了主任后,按他的话说,能休息个礼拜天对他来说是一种奢望。回忆他有多累时,苏秀菊竟然眼含泪水:我们主任确实很累,记得在去年的一次上午,由于连续几天做了多台手术,加上饮食不好,他刚走出手术室突然蹲在地上呕吐起来,他脸色苍白,脸上挂满了汗珠子,正好被我们护士看见,知道是张主任的胃病又犯了,赶紧搀扶他到病床上给他输液,输液时,他对护士说:“我没事,你们去忙吧,别耽误了护理病人。”他的话让在场的每位护士和医生都偷偷地掉下了泪水。
外一科医生赵鹏说:张主任是我和同事们接触的最累最敬业的主任。赵鹏向记者透露出前不久张之智连续20多小时不休息的事。7月8日晚上10点多,做了一天手术的张之智拖着疲惫的身子刚刚回到家,还没来得及躺下就接到医院电话:有人从高层楼上坠下多处骨折,生命垂危。张之智立即打的赶到医院,输液、输血、拍片……一系列的抢救后,患者状况基本稳定时已经凌晨了,此时的张之智完全可以休息几个小时再为其进行手术,但他没来得及多想就让医生将患者推进手术室,并对身边的医护人员说:“患者的生命最重要,错过最佳治疗时期会给病人增加很多的痛苦和无法预测的后果。”就这样等他走出手术台时已经7点多了,而他竟然还不知道天已经亮了,回到办公室后还未来得及休息,已经约好的几台手术还在等着他,他就在办公室里简单地吃了包方便面,8点多又一次走进了手术室,当他第二次走出手术室时,已经是下午3点了,而他累得一下子瘫坐在了凳子上……问张之智总共做过多少台手术,连他自己都记不清楚了,据同事们回忆,每天至少二至四台左右,最忙时一天做六台手术也是常有的。
得知采访张之智,许多护士、医生都跑来对记者说:张主任不仅是个敬业的人,更是一个好人、细心的人,每年的护士节、三八节,甚至我们的生日他都记得,总是连我们都把节日忘记的时候,他还记得清清楚楚,并且第一个祝我们节日快乐,跟着这样的主任干,我们真的很开心,很幸运。
家人说:他是最苦最忙碌的人
谈起张之智,妻子周俐说的最多的是:他太苦了,太忙了。张之智老家是新乡农村的,家里兄弟姐妹多,他是家里唯一走出农村的孩子,可自从他当上医生以来,焦作至新乡只一个多小时的路程,可他每年只回家一两次。每当家里打电话时,他总是说:“病人需要我,我会回家看你们的。”可这句“诺言”总是不能实现,因为他太忙了,也正是因为忙,他现在还深深地责备自己:愧对父亲,愧对家人。妻子周俐哭着告诉记者一件真实的事,那是在2001年,张之智接到家里电话,父亲重病在新乡某医院住院了,接到电话的他把手里的事情安排好,回到新乡看望老父亲,还没来得及陪父亲多说一会儿话,就接到了医院的电话,医院来了个交通事故重伤患者,生命危在旦夕,需马上手术,他二话没说就迅即赶回到了工作岗位上。经过3个多小时的手术,终于将伤者的生命从死神手里夺回,可万万没想到的是没几天父亲竟然离开了人世,张之智听到噩耗后,一下就坐在凳子上大哭起来。据他的同事们说,从没见过一个七尺男儿这样哭过,或许太思念父亲,太自责自己了,他常在工作空余时,抱着父亲的遗像流泪。他经常自责地对妻子和家人说:“我真的愧对父亲,作为医生的我,多在老人身边陪陪他,照顾照顾他,或许他老人家就不会走的那么早、那么快了。”张主任是个很有孝心的人,一名新来该科的医生说:“我们外一科每进一名医生和护士,有没有孝心就是考核医生的准则之一。”是的,一个人对自己的父母都不好怎么能对病人好呢?张之智平时交朋友、做人做事就以对待老人的孝心作为准则。
妻子周俐也是中央医院的医生,所以周俐深深知道作为医生的辛苦,经常把家里的活全揽完,可每看到丈夫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家,甚至不吃饭倒头就睡时就心里非常难过,心里总是在想:你什么时候能好好休息一下呀。是啊,自从张之智当上医生,特别是当上主任以来,妻子和丈夫相聚的日子总是很少。有时候来不及多说一句话就又被急诊患者叫走了。按周俐的话说,张之智在夜里睡梦中,在刚刚拿起筷子吃饭时接到医院急救电话是常有的事。懂事的儿子总是在父亲回到家时端杯开水,给爸爸轻轻捶捶背,可水没顾上喝,背刚开始捶,就得往医院赶是经常的事。儿子小的时候也经常埋怨爸爸不能陪自己,可当他慢慢长大时也了解和理解了爸爸,把爸爸当作自己心中的偶像,爸爸的医术高明,找他看病的人多,连同学老师们都找他看病。“希望他以后在忙碌的时候能多保重身体,因为他的身体垮了,也就不能给病人看病了”当记者问妻子周俐最想对丈夫说的一句话时,周俐眼含泪水这样告诉记者。
患者说:他是最亲最可爱的人
最可爱的人是以前军人和教师的“代名词”,现在的社会能把医生看成是最亲最可爱的人,真的很难能可贵,可在焦煤中央医院外一科病房住院的患者以及出院的患者都把张之智当作是自己的亲人,当作是世界上最可爱的人。
现在医院住院的73岁的景星五老人的老伴,就是刚刚被张之智做过人工双膝关节手术置换的病人。景星五老人高兴地对记者说:“以前老伴走路被人搀扶着,现在基本上能独立行走了,是张医生给了我老伴一双好腿啊。”说起张之智,景星五老人显得异常兴奋,“张主任不仅医术高明,而且对我们像亲人一样照顾,每天都来查几次房,在闲时陪我们说说话,问我们需要什么不?需要帮助不?让我们感觉比自己的孩子还要关心自己。他是我们的亲人。”
张之智经常对自己科室的医生护士说,作为一名合格的医生不仅要有高超的医技,更重要的要有一颗爱心,要把患者当作自己的亲人,因为你把患者当作亲人看待了,患者也会给你回报的。张之智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刚刚出院不久的王某夫妻俩,就是对张之智感激不尽的人。王某夫妇是焦作市双下岗职工,王某平时在超市门口干些零活,妻子在超市做清洁工,两人收入微薄。天有不测风云,在家庭困难时王某干活偏偏又摔成了重伤,不得不住进医院。在医院时,王某被高额的医疗费吓得几次要放弃治疗,张之智就耐心地一边做王某的思想工作,一边跟医院协调为其免去了数千元费用。而且张之智还带头为其捐款。等王某出院时,夫妻俩哭着说:“张主任,您看好了俺的病,就是救了俺一家啊,谢谢您,您真的是俺家最亲的人,俺一辈子都不会忘记您的恩情的。”说着要双双下跪感谢张之智,在场的人员看到此情此景都落下了泪水。而张之智握着病人的手朴实地说:“救死扶伤是我们医生的职责,这是我们应该做的。”
每逢节假日之时也是张之智最忙的时候,除了忙碌的手术外,就是接出院后患者感谢的电话,以及拆看出院后患者寄来的感谢信和贺卡等。要说最感谢张主任的病号,博爱的吴批修就是其中之一。他现在在博爱开了个加油站。10年前,吴批修患上了骨髓炎等多种关节炎病症,去了多家医院都告诉其要截肢,这让30岁的吴批修真的对生活绝望了。后来听人说中央医院治疗此病很有权威,便慕名来到了该院,正是张之智接待的他。当时张之智了解情况后,首先是做吴批修的思想工作,把思想工作做好后,给他做了全面的检查,张之智大胆地提出了一期清创植骨外固定架固定的手术计划,后来经过周密的准备,手术很成功,不仅保住了吴批修的肢体,而且恢复了他的正常生活和工作。而张之智也就成了吴批修的恩人。按吴批修现在的话说:可以说没有张主任就没有我的今天,他是我最亲的人,我要一辈子都记住他,感恩他。所以每到焦作时吴批修都会来看看张之智或者打个电话问候一声。
护士长苏秀菊自豪地说:“张主任像这样的事情太多太多了,我们科室在张主任的带领下,多年来较少发生医疗纠纷,多的是真诚感谢。”
记者感言:张之智是个淡薄名利的人,听说我要采访,他几次拒绝,后来经过医院宣传科做了多次工作,三个月后的今天我才得以走近他。他的事太多了,我没有华丽的语言来修饰他,他很平凡,但在患者们心中却很伟大。他是个非常有孝心的人,我们无意中谈起他父亲时,他竟然眼含泪花,幸亏我打断了话语,他才得以止泪。他让我最感动、最朴实的一句话就是:作为一名医生,有更多的患者能找你看病,这才真正能体现出职业和人格的价值。我不求什么,只求天下人都健康……敬业、辛苦、忙碌、亲人……这就是他——张之智。
他真的很累,其实在见到他的时候,他刚下手术台坐在凳子上,脸上还淌着汗水。他真的很忙,我们在谈话的30分钟里他接到了10多个电话,全部是患者咨询及找他看病的。在采访期间许多人告诉我他就是这样的人。当结束采访时我才知道,他又走进了手术室,因为有许多病人在等着他……在此我要衷心地祝愿张之智以及所有的医务人员都能身体健康,就像张之智妻子所说:只有你们有健康的身体,才能更好地给群众服务,给患者看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