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延立 对症下药(拼音:duì zhèng xià yào):针对病症用药。比喻针对事物的问题所在,采取有效的措施。 出自《三国志·魏志·华陀传》:“府吏倪寻、李延共止,俱头痛身热,所苦正同。佗曰:‘寻当下之,延当发汗。’或难其异,佗曰:‘寻外实,延内实,故治之宜殊。’即各与药,明旦并起。” 华陀是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他精通内、外、妇、儿、针灸各科,医术高明,诊断准确,在我国医学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华陀给病人诊疗时,能够根据不同的情况,开出不同的处方。 有一次,州官倪寻和李延一同到华陀那儿看病,两人诉说的病症相同:头痛发热。华陀分别给两人诊了脉后,给倪寻开了泻药,给李延开了发汗的药。两人看了药方,感到非常奇怪,问:“我们两人的症状相同,病情一样,为什么吃的药却不一样呢? 华陀解释说:“你俩相同的,只是病症的表象,倪寻的病因是由内部伤食引起的,而李延的病却是由于外感风寒,着了凉引起的。两人的病因不同,我当然得对症下药,给你们用不同的药治疗了。” 倪寻和李延服药后,没过多久,病就全好了。 后来,“对症下药”这一成语,就用来比喻要善于区别不同的情况,正确地处理各种问题。 对症下药。说起来简单,但作为医生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具备丰富的知识底蕴和高超的医疗技术。才能选则最恰当的诊疗方法,选择最适当的药品为病人驱除病痛。 对症下药还要求,一名医生必须具备高尚的医德,多为病人着想,不盲目给病人开贵药,多开药,乱开药,做到既为病人解除了身体上的疾患,又不额外增加病人的经济负担,甚至带来心理影响。 对症下药,几个字言简意赅,内涵深刻,不论何时何地,都应该是一个医务工作者应该自觉恪守的为医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