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卫生报——电子版
 版面导航
 
2008年第81期第1版
 
2008年第81期第2版
 
2008年第81期第3版
 
2008年第81期第4版
 
 

医疗单位应重视心理呼救

来源:医药卫生报电子版      [字号: ]

本报记者 李季
  日前,开封市120急救中心调度室调度员王艳玲向记者反映,在她接听急救电话的过程中,越来越多地遇到这样的情况:
  ——急救中心吗?我是一名高三学生,最近总是睡不好,吃不香,学习成绩不断下降,和同学们的关系也处不好,这样下去,考不上理想的大学怎么办?
  ——急救中心吗?我是一名刚踏入社会的大学生,本以为毕业了可以谋个好工作,但却四处碰壁。如今,毕业一年了,还不能养活自己,活着还有什么价值啊?
  …… ……
  王艳玲告诉记者,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工作节奏加快,人们的压力也不断增加,特别是近两年来,急救专线不断接到这样的电话,每到这个时候,她恨不得自己就是一位资深的心理专家。王艳玲说:“我们都知道健康的定义——不但没有躯体疾病,还要有完整的心理、生理状态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当我们遇到这样的心理呼救时,却不能像平时一样派出我们的急救小组给这些心理呼救者及时、有效的帮助,心里总感觉愧疚。”
  据了解,早在2005年,国家精神卫生研究机构就推出了“心晴”行动。据不完全统计,一些地市的综合医院,每年都有近三分之一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患病人以睡眠障碍和身体其他不适就诊,但由于很多医院没有心理专科,很多病人可能因此漏诊。
 其实,有意识地直接拨打120求助的心理呼救还不多,更多的人是从120打进电话,询问有无专门的心理咨询门诊。因此,记者建议综合性医疗单位成立这样一个门诊,同时希望急救中心的调度员也培训一些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以便更好地驾驭工作。

 
 
 
·国家卫生部网站 ·中华医学会网站·37℃医学网 ·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 ·河南健康网 ·医疗卫生资讯网 ·国际医疗网 ·中国疾病网
意见反馈 站长信箱 广告服务
未经医药卫生报社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医药卫生报社制作 编辑:医药卫生报 联系QQ:420643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