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病进医院,小病找社区”是近年来政府力推的缓解“看病难”的重要手段之一。据了解,2006年2月,卫生部开始在全国试推社区医院转诊制;2007年4月1日,一场轰轰烈烈的“专家下社区”活动在北京展开。
这一举动受到了民众的普遍欢迎。此前一项入户调查显示,78.9%的老百姓表示,愿意到社区医院看感冒等小病。然而,实际求医行动与最初意愿都形成了鲜明对比。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与门庭若市的三甲医院相比,社区医院显得有些冷落,有些医院甚至一天只能接待一两位患者。问到原因,不少百姓表示,社区医院实在难以让他们放心。
医生资质最让人不放心
6月5日下午,记者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一楼输液大厅注意到,这里密密麻麻坐着上百位患者,以中老年人居多。一位60多岁的老大妈告诉记者,她是从八里庄坐公交车过来的。“以前我也在社区医院输过液,可那儿的医生水平实在有问题,扎个针半天都扎不进去。还不如到大医院来呢,医务人员水平高,看病踏实。”旁边一位大爷插话说:“可不是嘛,我们那儿的社区医院还有好多限制,比如中午时间不让输液等。即便开药,也有很多是开不到的。我们那些老街坊得了病都到大医院看,只有一些坐着轮椅、行动实在不方便的人才去社区。”
此前一项入户调查显示,居民之所以不愿到社区医院看病,最主要原因是认为“医生水平低”(33.6%),其余依次为“医疗服务项目有限”(23.4%)、“医疗设备陈旧不全”(23.4%)和“药品品种不全”(23.1%)。
社区医院究竟怎么样
可见,在一些老百姓心目中,社区医院遭遇了“信任危机”。那么,社区医院究竟如何,它能为百姓提供哪些方便,又存在哪些问题呢?
6月30日,记者走访了北京几家社区医院。在位于朝阳区高碑店附近的一家社区卫生服务站,由于主楼正在施工,门诊被搬进了后面的小楼里,找起来就费了不少时间。一位施工人员告诉记者,这家社区医院原本人就不多,自打主楼装修之后,来的人就更少了。记者随后在门诊楼中看到,空荡荡的走廊中,仅坐着五六位候诊的人,基本上都是中老年人。
其次,社区医院医务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记者了解到,社区医院中,除医学院毕业的学生外,也有些“村医”,有的人甚至只是中专毕业。“当然,我和他们接触后发现,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医术还不错,而且经验比较丰富,但由于接触到的病人有限,没有进一步学习的机会。”这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医生表示,之所以造成这种局面,首要原因就是人员短缺。“正规医学院毕业的学生,都愿意往大医院挤,下社区对他们来说是件很没面子的事,也的确很难学到更高深的医术。”
再次,专家下社区作用有限。社区医院的医生透露说,所谓专家,精通的往往是某个领域,但社区医院更需要的是全科医生。“更何况,社区医院的设施比大医院简陋得多,大牌专家即便来了,有时也无计可施。”更何况,不少专家前脚刚从社区撤离,一部分他接手的病人紧跟着就会被吸引到大医院,这样一来,社区医院便很难起到分流作用。
最后,老百姓对社区医院不信任,也让社区医院发展举步维艰。
社区医院应做到“六位一体”
“如果把社区医院称作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恐怕更合适些。”专家指出,不同于大医院的以治病为主,社区卫生服务应该是“六位一体”的,包括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这是对生命全过程的追踪和关照。但从目前来看,社区医院还是偏重医疗,在健康管理方面做得不够。”
此外,全科医生短缺也是社区医院目前面临的窘境。全国人大代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胸心血管外科主任医师王天佑慨叹,正由于大部分医疗资源都集中向大城市的大医院,才导致全国各地的患者都涌向大医院。“而如果能大力培养全科医生,就能从很大程度上缓解这一问题。”
社区医院的改变固然重要,老百姓的认识也应试着转变。采访中,记者从专家嘴里听到最多的词就是“理解”和“配合”。专家表示,一般来说,建议老百姓大病去医院,而一些小病、慢性病,则留在社区解决。“大医院的设施和医生水平毕竟胜了好几筹,如果大病也在社区看,可能会被耽误。但如果是慢性病,由社区医生随时监控,则方便得多。” (摘自《生命时报》 王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