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卫生报——电子版
 版面导航
 
2008年第77期第1版
 
2008年第77期第2版
 
2008年第77期第3版
 
2008年第77期第4版
 
 

他 们 为 爱 而 行 动——许昌市交通医院抗震救灾纪实

来源:医药卫生报电子版      [字号: ]

点击打开大图
点击上面图片浏览大图
院长徐长辽为出发的医疗队员送行。
点击打开大图
点击上面图片浏览大图
深入一线的医疗队员与“铁军”部队战士合影。
点击打开大图
点击上面图片浏览大图
5月14日早8时许,许昌市交通医院抗震救灾医疗队进入都江堰。
点击打开大图
点击上面图片浏览大图
5月15日,一线医疗队与解放军官兵共同奋战救出了阿坝铝厂的最后一名生还者。
点击打开大图
点击上面图片浏览大图

徐改环总指挥和医疗队员看着生命垂危的孩子最终转危为安,揪着的心终于落了地。
点击打开大图
点击上面图片浏览大图
中国武警部队总司令吴双战上将在映秀镇见到医疗队总指挥徐改环、冯国涛夫妇握手慰问。
点击打开大图
点击上面图片浏览大图
徐改环、冯国涛夫妇在映秀镇唯一没有被震塌的漩口中学半壁教学楼前。
点击打开大图
点击上面图片浏览大图

冯国涛、徐改环夫妇和武警官兵乘坐冲锋舟终于穿过危险的峡谷前往映秀镇。
点击打开大图
点击上面图片浏览大图
看着灾区可怜的孩子们,徐改环总指挥心底的母爱油然而生,“孩子,别怕,快吃吧!”
点击打开大图
点击上面图片浏览大图
徐改环、王哲杰正在接受英国记者的采访。
点击打开大图
点击上面图片浏览大图

在临时的帐篷里,医疗队员为产妇接生。
点击打开大图
点击上面图片浏览大图

徐改环与解放军从映秀镇护送伤员到紫萍埔大坝渡口。


——许昌市交通医院抗震救灾纪实
■本报记者 吴延立 通讯员 栗海生
2008年5月12日下午2时28分,当许昌市交通医院护士节的庆典刚刚开始时,突然,大地一阵让人心悸的颤抖,让所有人失去了平衡。“地震了!”这瞬间的晃动,却成为四川省汶川县人民永远的痛。
灾区群众的灾难牵动着全体交通医院职工的心。当晚医院立即召开了院领导班子紧急会议,准备筹措25万元急救药品和抢救器材,携带现金10万元,挑选30名精干的医疗、护理、后勤保障人员,组成一支抗震救灾医疗救护队,奔赴四川省汶川县抗震救灾第一线,实施救援行动。
当许昌市卫生局鞠局长、卢书记得知这一消息后,对他们的行动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支持,并亲自出具介绍信为医疗队救护队顺利进入震区开亮绿灯、保驾护航。
抗震救灾的号令一下达,全院职工踊跃报名,积极要求到一线去为灾区群众贡献一份力量。年过五旬的副院长王哲杰、护理部主任李建华率先报了名。
经过紧张的准备,2008年5月13日下午5时30分,抗震救灾医疗队指挥徐改环、冯国涛这对年轻夫妻,撇下正在发烧,不满3岁的儿子与副指挥王哲杰、陈金钟带领全体医疗救援队员,五辆救助车和急救药品、抢救器材日夜兼程,直奔汶川县。
在车内,这次行动总指挥徐改环、冯国涛召开了战前部署会,任命王哲杰、李建华为医疗队队长,朱淑芹、张占辉为医疗队副队长,全队分为3个组。第一组:一线先锋组,由冯国涛、徐改环、陈金钟、刘耀培、吕培五人组成,负责危险性的救护工作。第二组:车辆急救组,由司机张占辉、姚红伟和四名医护人员组成,负责抢救运送伤员。第三组:医疗救护组,由朱淑芹、尹大海、张会喜和其余队员组成,负责医疗救护工作。各组人员分工协作,一切行动听指挥,随时准备应对突发情况。
5月14日上午,医疗队到达四川省都江堰市后,立刻到指挥部请缨上阵,直奔通往汶川的山路。崎岖的山路沿河而上。中途,前方道路山体滑波,大堆大堆的山石堵塞交通。车道不通,进不到汶川,他们只好在紫坪埔大坝上搭起帐蓬,建起了临时救护站。他们是河南第一个进入灾区的医疗救护队,当时那里是前往重灾区汶川县映秀镇唯一的徒步通道,距映秀镇约20多公里。绕过十几里的盘山弯道,在大坝对面的渡口,是进入阿坝铝厂和映秀镇的水上通道,之后大部分重伤员是从这里送出的。
急救站还未准备就绪,死里逃生的灾区人民便成群结队涌了过来,队员们马上投入到紧张的救助工作中。许多灾区人民都受了伤,头上脸上布满血迹,四肢的伤口化着脓,脚底的血泡已经溃烂。看到医护人员,他们就像见到了救星,紧紧拉住队员们的手声泪俱下:“太多的人受伤出不来,里面没有吃的,没有药品,你们快去救救他们吧!”大家一边给伤员处理伤口,一边把自己带的面包、方便面、矿泉水分发给他们。
下午,广东省医疗队的队员也来到紫坪铺大坝,大家不分彼此并肩战斗,抢救着大批大批的伤员。跑出来的灾区人民说,汶川县映秀镇的灾情最重。
一定要把药品送到重灾区。为了能够多带药品,大家连夜把所有药品上的外包装盒全部拆掉,密实地放在几个大塑料筐中蒙上防雨布,捆扎结实,几乎彻夜未眠。
5月15日凌晨,一线先锋组五个队员沿着崎岖的山路,冒着生命危险,在余震未消、乱石飞滚,随处可见宽大裂缝坍塌的路面上前进,来到渡口,乘上武警部队的冲锋艇,转眼驶到两山相夹的险流。山上余震引发的“轰……轰”的塌方声,夹杂着山石滚落入水的“呯……呯”声,山中冒着浓土尘烟,大块的飞石擦船而过,大家的心一直揪着。经过约50分钟的水路,终于到达了阿坝铝厂。
一个上午,队员们协助武警官兵从坍塌的废墟下救出了20多名重伤员,把他们抬到渡口,送出灾区。
顾不上休息,队员们背起沉重的药箱,又开始艰难地跋涉。通向映秀的山道上,到处堆满着从山坡上滚落而下的乱石流沙。山体滑坡、泥石流,裂开缝隙下沉的山道,不时有飞石突然砸下。随处可见遇难者扭曲的面孔,腐败的尸体散发着恶臭,令人窒息。越过头顶高耸断裂的桥架,队员们含着震撼、悲痛的泪水,咬紧牙关继续挺进,心中只有一个念头:“救人,救人……”
就这样,一线先锋组的队员,在后来的几天里,在这条危险的道路上往返数次,穿越重重艰难险阻,深入映秀镇,把灾区急需的破伤风免疫球蛋白、藿香正气水和各种创伤药、消毒药送到映秀镇。他们在映秀镇碰到了武警总司令吴双战上将,他亲切握住队员们的手说:“小老乡,你们真棒,你们辛苦了!”并和队员们合影留念。此时他们接到许昌市民政局局长的电话问候,他转达了毛万春书记、李亚市长的亲切问候和许昌人民的关爱。队员们热泪盈眶,激动地拥抱在一起。
医疗救护队对灾区的无私援助让当地群众十分感动。他们纷纷赶到救援现场,给医疗队送来饼干、火腿肠等食品。一位六七十岁的老大娘跑到医疗队队员面前,掏出两个梨塞给队员,老人没说一句话,但她饱含泪水的双眼里写满了感激。还有一些人,本来是要往震区寻找亲人,看到队员们为了救治伤员,在烈日下口唇干裂,连口水都顾不上喝,硬是把带给亲人的水果留给他们一些。
5月18日,深夜,忙碌了一天的队员刚睡下,6.0级的余震又一次袭来,忽然狂风骤起,电闪雷鸣,帐篷在风雨中剧烈地摇晃,睡在帐篷里王哲杰、李建华、朱淑芹大喊:“保护药品!”他们顾不上穿鞋,迅速冲出帐篷,王哲杰拼命地拉住帐杆,另外两个人往帐篷中间搬药品,脚下坑坑洼洼,朱淑芹的脚被刺破,腿被沉重的药箱碰得青一块紫一块。听到喊声,所有队员都赶了过来。霎时间,暴雨倾盆而下,帐杆被折断,帐篷被掀翻,正抢救药品的医疗队员险些被压在帐篷下面,大家在暴风骤雨中呐喊着相互鼓励。他们只有一个想法:一定要保住灾区人民的救命药品。帐篷保不住了,队员们用尽全部力量将篷布揭下来蒙在药品上,用石头压住篷布的四边。药品终于保住了,灾区人民的救命药,一盒都没有受到损失。大雨淋湿了队员们的衣服,经风一吹,他们冻得瑟瑟发抖。小护士们抱在一起,泪水和着雨水一起流淌。
…… ……
许昌市交通医院的医疗队员们,坚守在紫坪埔大坝救助阵地上的八天八夜,接受了一次次灵魂的洗礼,经受了余震死亡的考验,共接送轻重病人、救助灾区群众和抢险的解放军战士约2000余人。
许昌市交通医院救灾医疗队用自己的爱心和真诚,把“河南人”三个字深深印在了灾区人们的心中。医疗队的全体队员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圆满地完成了这次抗震救灾任务。

 

 
 
 
·国家卫生部网站 ·中华医学会网站·37℃医学网 ·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 ·河南健康网 ·医疗卫生资讯网 ·国际医疗网 ·中国疾病网
意见反馈 站长信箱 广告服务
未经医药卫生报社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医药卫生报社制作 编辑:医药卫生报 联系QQ:420643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