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卫生报——电子版
 版面导航
 
2008年第74期第1版
 
2008年第74期第2版
 
2008年第74期第3版
 
2008年第74期第4版
 
 

为生命开启绿色的航道——商丘市中心血站发展侧记

来源:医药卫生报电子版      [字号: ]

■本报记者  赵忠民  通讯员  王峰娟  黄涛
    2008年5月4日下午18点,接近下班时分,商丘市中心血站办公室电话铃突然响起,工作人员收到了一封加紧传真函。
    这封传真来自中国人民解放军九五六0五部队政治处,请求协助解决战士赵业斌的父亲赵立付治疗用血浆事宜。赵立付因患“肝硬化腹水晚期”需大量输注血浆,可是由于部队有任务,小赵不能赶回来陪父亲住院治疗。得知家乡目前血浆紧缺,放心不下的小赵请求组织出面帮助。
    办公室工作人员认识到了传真函的特殊性,马上将它送到了站长闫艳丽手中。闫站长看过传真内容后,及时与战士父亲所在医院供血库陈主任取得了联系,陈主任解释道,由于近段时期各项惠农措施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的实施,临床用血量增加明显,而市场上白蛋白供给不足,导致临床血浆供应紧张,该病人已连续大量输血多日,库里的该型血浆已全部输完。
    时间就是生命,闫站长放下电话,赶到血站成品库,查询目前血浆库存情况,命令血库值班人员抓紧时间将库里的血浆送往病人所在医院供血库,务必保证病人的治疗。十分钟后,载着“救命血浆”的送血车出发了。
    近两年来,商丘市中心血站在新一届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各项工作得到长足的发展,血站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天地,这是该站平常工作中的一个缩影。
    健全质量管理体系,让血站的管理步入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轨道。
    2006年7月,闫艳丽上任之初,正好赶上卫生部关于血液管理的“一个办法,两个规范”政策的出台,这就向采供血机构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而且当时的商丘市中心血站缺少系统的血站质量管理制度。
    闫艳丽站长告诉记者,无偿献血制度在我国只有短短十几年时间,血液管理的方法和制度也不尽完善,过去的工作多是凭经验管理,而新的《血站管理办法》、《血站质量管理规范》、《血站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要求我们从过去经验式的管理向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转变。
    而完成这一转变却十分困难。
    “难也要转变,不转变我们跟不上时代步伐,不转变我们无法保证血液质量的安全,不转变我们就不能让血站持续健康地发展!”闫艳丽的话语掷地有声。于是,一个围绕制定质量管理体系的战役全面打响。
    为了借鉴兄弟单位先进经验,血站组织科室主任到外地进行了参观、学习和交流,从中找出自己的不足和差距。血站要求各科室人员,熟知自己的岗位职责,对涉及岗位工作要求的所有质量体系内容要达到牢记的程度。为了熟练掌握质量体系内容,各科室成员进行了紧张的学习,成员之间进行相互提问,加强记忆。
    血站为了让职工对质量体系的内容达到熟知程度,对职工进行了考试,并规定考试成绩达不到85分者,视为不合格,不合格者要重新考试,直至全部合格为止。
    记者在商丘市中心血站采访时,正好遇上该站血源管理科科长黄涛。他告诉记者,血站制定的质量管理体系要求我们每个人都熟练掌握,每个人都必须考试合格,没有例外,包括站长本人。
    闫艳丽对此次制定质量管理体系称:这是自己给自己带镣铐,自己给自己上枷锁。
    然而就这副“镣铐”和“枷锁”,却让血站管理水平进入了一个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的轨道。
    抓宣传,让无偿献血落地生根。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2007年商丘市郊区的一名农民,在看到血站的宣传海报后,献血800毫升。半年后,他的孩子因车祸输血1200毫升,孩子出院后,他拿着手续到献血办报血费,工作人员立即按规定给他报销800毫升的血费。
    他接过报销的费用激动地说,这真是一人献血,全家受益呀!孩子康复后也要参加无偿献血。后来他就成了血站的一名义务宣传员。
    做好无偿献血工作,抓好宣传是十分必要的,只有宣传到位,才能让更多的人加入到无偿献血队伍中。
    为做好无偿献血宣传,闫艳丽献过成份血,也献过全血。她说:“做为一名血站工作人员,如果自己不亲自去献血,就无法去体验献血的感受,在宣传无偿献血中,就无法现身说法,说服群众参加无偿献血,我站符合献血条件的员工,全都是无偿献血者。”
    现身说教是宣传的一个重要渠道,而利用社会资源则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注重媒体宣传,血站在当地报刊上开辟无偿献血知识的宣传专栏,扩大血站的对外宣传,提升了市民对无偿献血知晓率。
    血站积极策划开展了以“5.8世界红十字日”、“6.14世界献血者日”、“12.1世界艾滋病日”等为主题的一系列无偿献血宣传活动。为了保证紧急情况下的血液供应,血站联系大中专院校、厂矿企业,采取讲座、联谊和发放宣传资料等多种形式,加大无偿献血宣传力度,并与他们签定了应急供血协议,有效地保证了临床血液供应。
    血站利用先进通讯技术,开通“手机短信群发”业务,向献血者及时反馈血液检测信息,并在节日发送祝福短信;为了使献血者了解血液科普知识及血站最新动态,在市区爱心献血屋门前及采血车上装置了大屏幕高清晰的电子显示屏。
    各项措施的实施使商丘市公民自愿无偿献血(含机采)比例达100%,固定献血人员的比例为48.3%,农村献血比例达60%以上,极大稳定了献血队伍,使固定献血人群得到了更好的发展,保证了充足的临床血液供应。
    完善供血服务体系,全面加强供血库规范化建设。
    根据省厅要求,为加强临床输血管理,提高输血技术水平,血站成立了临床输血科,抽调输血技术骨干每月对各临床医疗机构及供血库进行科学合理用血及输血安全知识的培训,根据工作需要配备了先进的多媒体等设备,组织集体培训20多场,培训人员2000余人次,发放培训资料2万多册。
    血站与辖区内11家供血库签定了供血合同,并协助他们与150家医疗机构签定了供血合同,形成了市县乡三级供血网络,确保了血液输注的安全。
    为加强各供血库硬件基础建设,除省拨专项资金外,血站又拿出几十万元资金为各供血库配备了融浆机、血库专用离心机、低温冰箱等一系列先进的仪器设备,提高了医疗机构满意度,从而更加保证了临床输血的安全有效。最近,又在全省率先全面升级了微机管理网络,使血站的管理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实现了双机热备,完成了全市医疗机构供血计算机联网工作,拓宽了业务范围,增强了发展后劲。
    提高员工素质,加强血站现代化建设,确保临床用血安全。
    一切工作都是由人来做的,只有培养一支高素质的采供血队伍,才能保证临床血液安全,而现代化设备则为血液安全有效增加了一个砝码。
    为提高采供血队伍综合素质,把采供血事业纳入规范化的发展轨道,血站成立了三级培训网络,即专家培训,站级培训,科室培训。血站邀请苏州大学医学院刘钟翰教授为全市采供血人员进行了实验室规范培训;邀请广州血液中心副主任、中山医科大学教授汪传喜进行“安全有效临床输血培训”;邀请知名律师对全站职工进行了法律法规知识的培训。通过这些培训,使广大采供血工作者了解掌握了更多的业务知识,也提高了大家的综合素质水平。2007年共有26人次参加各类学术交流和学习活动,全站有8名人员参加国家组织的内审员培训,取得了国家承认的内审资格。另外还派出业务技术骨干去北京、上海等地进行长期针对性的学习培训。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商丘市中心血站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商丘市连续3次荣获“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城市”的光荣称号,血站被评为“省级卫生系统先进单位”、“市级文明单位”、“市级卫生系统先进集体”、“青年文明号标兵”等。
    两年来,商丘市中心血站跨越了一个又一个台阶,让商丘市的采供血及无偿献血工作步入了一个新的天地。供血量由过去的年不足6吨到2007年的8.2吨,血液质量和服务质量得到了临床医疗机构及广大患者的一致好评。有人说,绿色是生命的颜色,商丘市中心血站却用“鲜血”为生命开启了绿色的航道!

 
 
 
·国家卫生部网站 ·中华医学会网站·37℃医学网 ·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 ·河南健康网 ·医疗卫生资讯网 ·国际医疗网 ·中国疾病网
意见反馈 站长信箱 广告服务
未经医药卫生报社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医药卫生报社制作 编辑:医药卫生报 联系QQ:420643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