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王晓峰 现场目击角膜捐献 7月2日中午11时55分,在义煤集团总医院中医科病房内,义煤集团金马重型机械公司安装分公司副经理、共产党员贾涛走完了他41年的人生路。遵照贾涛的遗愿,其家人和医院工作人员立即拨通了河南省眼科研究所的电话。3个小时后,提着器械药箱的河南省眼科研究所眼库主任张郑民和医师杜晓峰赶到义煤总医院中医科病房,贾涛的妻子赵宝平在儿子阳阳的陪伴下,在《捐赠遗体眼球(角膜)志愿书》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随后,张郑民、杜晓峰换上隔离衣,戴上手术帽、口罩,打开器械箱,在菊花的清香中,开始手术。大约20分钟后,两枚透明的角膜从贾涛的遗体上取出,被分别放到装着营养液的小瓶内。 捐献眼角膜,让生命得以延续 提起爱人贾涛捐献角膜的事,赵宝平仍然抑制不住激动。她说,贾涛是在2006年10月单位体检时发现肺癌的。近半月来,贾涛的病情越来越重,特别是近四五天以来,更是滴水未进,基本处于半昏迷状态。6月30日晚上快11点的时候,他对妻子说:“我想捐献眼角膜。” 随后,赵宝平找到院方,表达了贾涛捐献角膜的愿望。院方极为重视,经多方联系,7月2日早上和河南省眼科研究所眼库取得联系。当天上午,贾涛病情恶化,进入严重昏迷状态。中午11时55分,患病近两年的贾涛走到了生命的尽头,3个小时后,河南省眼科研究所眼库专家赶到,贾涛的眼角膜成功捐献。 捐献之路,任重道远 据张郑民主任介绍,一对眼角膜一般可使4名患者重见光明。我省需要眼角膜移植的人很多,但捐献眼角膜的人少之又少,根本无法满足患者的需要,很多人不得不在等待中摘去眼球。其实捐献眼角膜,仅仅是在眼球表面取下一片直径10毫米、厚度0.5毫米的透明角膜片,取下角膜片后眼球形状基本保持良好,并不影响遗容。在国外,死后向医学机构捐献器官包括眼角膜已形成风尚。令人欣慰的是,我国一些年轻人已经加入捐赠者的行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