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卫生报——电子版
 版面导航
 
2008年第71期第1版
 
2008年第71期第2版
 
2008年第71期第3版
 
2008年第71期第4版
 
 

治疗脑外伤的后遗症重在化瘀

来源:医药卫生报电子版      [字号: ]

  脑外伤后遗症在颅脑损伤后很常见,约20%的病人受伤后会留下某些神经方面或精神方面的障碍,临床上统称为颅脑损伤综合征。该病的特点包括脑皮质机能障碍、大脑皮层兴奋与抑制过程失调、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等。因损伤程度不同,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丧失、恶心、呕吐、头晕、头痛、失眠、记忆力减退等症状,其中以头痛、眩晕、记忆力减退等最为常见。
  对于脑外伤后遗症,目前治疗尚缺少特异性方法。到目前为止,已经完成和即将完成的200多项药物治疗颅脑损伤的临床研究的结果表明,还没有一种药物具有确切的临床疗效。因此,颅脑外伤病人在神志体力逐渐好转时,医护人员应该向病人适当解释,让病人知道哪些症状是可以恢复的,哪些恢复起来有一定困难。
  脑外伤出现的头痛、眩晕、失眠、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烦躁、易激动、对外界反应迟钝等症状,短则几周,长则经久不愈,往往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生活,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和精神压力。另外,脑外伤患者在伤后相当长时间会伴有焦虑、疑病,该人群焦虑和抑郁的发生率分别高达57.0%和77.0%,临床治疗十分困难。
  中医认为,本病为脑络损伤,临床辨证者先应抓住一个“瘀”字。在临床中,我们常使用到养血清脑颗粒,其主要成分为当归、川芎、白芍、细辛等。养血清脑颗粒可以扩张脑血管,增加脑血流量,改善大脑微循环,增加大脑供血供氧,降低血管阻力,缓解血管痉挛,降低血黏度,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以达到化瘀效果。同时,珍珠母等成分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有良好的镇静镇痛作用,可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养血清脑颗粒在神经外科可用于脑外伤后改善脑微循环,促进脑功能的尽快恢复;养血清脑颗粒可用于脑血管病的后续治疗,如动脉瘤引起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可以和钙离子拮抗剂联合运用,防止脑血管痉挛,但在运用期间,需监测出凝血时间,勿矫枉过正;对于脑缺血短暂发作的患者,养血清脑颗粒同样可以应用,有利于患者的恢复及减少再次脑缺血发作的概率。
  在服用养血清脑颗粒期间,应尽量忌烟、酒及辛辣食品,以免影响其疗效。还需定期监测血压,如存在低血压的患者,不建议使用。伴有肝、肾、心脏等重要脏器疾病的患者,以及儿童、孕妇、老人需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使用。对养血清脑颗粒过敏的患者禁用。一般的使用剂量为每日三次,每次一包冲服。
  需要强调的是,脑外伤后遗症患者首先应该从思想上解除精神负担,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合理安排自己的工作和生活,饮食起居规律化,参加适当的文体活动;同时接受适当的镇静、安神、止痛类药物治疗。总的来说,中药疗效更趋于温和,建议长期使用。
                   (摘自《生命时报》 )

 
 
 
·国家卫生部网站 ·中华医学会网站·37℃医学网 ·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 ·河南健康网 ·医疗卫生资讯网 ·国际医疗网 ·中国疾病网
意见反馈 站长信箱 广告服务
未经医药卫生报社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医药卫生报社制作 编辑:医药卫生报 联系QQ:420643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