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炜 在四川地震灾区的大救援队伍中,涌现出无数的志愿者。他们追求高尚精神和奉献精神,不计报酬,不要回报。 来自鹤壁市浚县黎阳镇前寺庄村和王庄乡刘沙地村的乡村医生赵新民和刘顺平就是其中的代表。 豪情满怀赴灾区 5月12日,浚县刘沙地村的乡村医生刘顺平在新闻上看到地震灾区的惨状后,心潮难平。一个念头突然冒了出来,到地震灾区救人去!哪怕是干些力所能及的活也行。当他把这个念头告诉相邻5里地的老同学、前寺庄村的乡村医生赵新民时,同样的激情也在赵新民心中澎湃。他俩一拍即和,决定一同前往四川灾区。 当他们于5月14日中午12时赶到河南省卫生厅医政处时,首批医疗救援队刚离开郑州赴四川震区。医政处有关同志就叮嘱他们俩,到了震区后一定报个平安。于是,带着家人和同志们的嘱托,赵新民和刘顺平这两个普通的乡村医生坐上郑州至绵阳的火车,踏上了以后的20余天艰苦而又充实的志愿救援灾区的征程。 在火车上不到1平方米的空间里,赵新民他俩竟然站了两夜1天,他们认为这不算啥,磨难只是刚开始,比起灾区受难的同胞,这点苦不算啥。他们连夜赶到绵阳市抗震救灾指挥部登记、报名,第二天早上即接到待命通知。由于来的时候要带上自备的食品和物品,没法带药品,他们又在绵阳市医药公司自费购买了5000余元的药品,送到了当地指挥部。 身为乡医尽职责 在志愿者昂扬斗志的洪流中,有赵新民和刘顺平忙碌的身影。胸前佩带着“河南省浚县抗震救灾志愿者”的红色标牌在熠熠闪光:他们要为河南人争光,为河南乡村医生争光。 为此,他们冒着不可测的危险,运送药品、食品,为伤病员救治,将河南乡村医生的爱连同自己的汗水挥洒在震区的土地上。 根据当地指挥部安排,他们加入了“5·12医疗队”,队员们都是医务工作志愿者。他们最先去的是北川擂鼓镇。平生第一次坐上了飞机,而且是直升飞机!从绵阳到北川擂鼓镇,他俩与其他两位志愿者坐直升飞机运送食品药品竟然往返了三次。但他们的心情却很激动。 在去江油市敬元镇给当地群众送药品的路上,道路难走,危险重重。就在他们的车刚刚驶过去的一刹那,一块大石头从山上滚落到距他们的车不到2米的地上。还有一次遇到的危险是青川县发生了6.4级余震的那个下午。当时他们俩正在敬元镇为伤病员诊治,突然脚下强烈地晃动起来,他们高度紧张的大脑没有考虑到自己的安危,而是立刻把病人转运到外面,就在携带着病人冲出去不到一分钟的时间,凉棚顶的预制板完全倒塌。 在敬元镇的两天两夜里,赵新民和刘顺平充分发挥乡村医生的特长,对一些常见病如扁桃腺炎、皮肤病、风湿病等处理得非常熟练及时。那两天雨水多,村里的群众都打着雨伞争相前去看病。他们俩还牵挂着村里行动不便的老弱病残者,背着药箱,当起了“赤脚医生”。当听说一位患有肺心病的70多岁的老太太突然犯病时,他们迅即前往家里给她医治。行走在那片陌生的土地上,山高路陡,脚下的地缝足有一米多深,一路打着手电筒照明,但他们的内心却非常充实。等给老人看完病又原路返回到住处,他们还要立刻投入到挖沟排水的工作中,因为居住的帐篷里已经积满了雨水—— “河南人真棒!浚县的医生真棒!”“祝您一生平安!”灾区群众温家庆激动地把感谢的话语写在赵新民和刘顺平的衣衫上面。 “半辈子的体力活都干了” 今年48岁的赵新民和43岁的刘顺平是情谊相笃的老同学,而且俩人性格都很和善开朗,平时就乐于助人。这次本来他们相邀了10多个乡村医生,但最后还是他俩意志坚定,义无返顾地奔赴危险而又条件艰苦的地震灾区,只因为他们都有一颗火热的心。 身为志愿者,最累最繁重的活他们都情愿干。用赵新民的话说:“这十来天把半辈子的活都干了。”在绵阳九州体育馆,暂时居住了许多受灾的群众和伤员。他们就一趟一躺地抬着伤员担架运送转移伤病员,曾冒着一天多次余震的危险。 在安县,他们帮着搭帐篷;在绵阳火车站,他们帮助工作人员装卸帐篷,装卸食品和矿泉水;工作人员一见到他们过来了,就亲切地称赞道:“敢死队员们过来了。”从河南杞县运到灾区的大蒜,一卡车就足有26吨重,他们与其他十几个志愿者不辞劳苦装卸大蒜,一直干到夜里凌晨3点多。 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们俩还有一颗善良的心。六一儿童节那天,他们就想着为这些心灵和身体受伤的儿童办些事,于是,就用个很吉利的数字660元给孩子们买了两大包学习用品,送到九州体育馆。“谢谢叔叔”——一个个稚嫩的声音传递到他们的心里,感到特别的惬意。 由于当时唐家山堰塞湖的险情日益增加,当地指挥部就劝赵新民和其他志愿者回去。遵照指示,他们只有准备回家了。怀着无限依恋的心情,他们俩站在火炬广场上,双手合十,在心里默默祈祷四川人民安康、幸福。 绵阳市志愿者协会给赵新民和刘顺平分别写下了这样的证明:“——服务期间,该同志不怕脏、不怕累、不怕苦,发扬连续作战的精神,坚持一切为了灾民,辛勤工作,认真负责,为绵阳的抗震救灾工作作出了积极贡献。” 6月5日,怀揣着这份证明,怀揣着共青团绵阳市委、绵阳市志愿者协会的感谢信,怀揣着写满了灾区伤员感谢之语的他们穿过的汗衫,赵新民和刘顺平回到了河南家乡。他们的义举分别受到了河南省卫生厅医政处、基妇处等由衷的赞誉。 在全国人民齐心协力抗震救灾的战斗中,志愿们也功不可没。爱心和奉献成为他们身上看不见的标牌! 而在这一百多万志愿者滚烫的热血中,就有赵新民和刘顺平这两个普通乡医的一份子。他们把河南乡村医生的爱心和深情永远留在了灾区人民的心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