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卫生报——电子版
 版面导航
 
2008年第69期第1版
 
2008年第69期第2版
 
2008年第69期第3版
 
2008年第69期第4版
 
 

心系灾区 众志成城 不辱使命——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抗震救灾纪实

来源:医药卫生报电子版      [字号: ]

■本报记者 李季 通讯员 刘何根
2008年5月12日,一场特大灾难降临到四川省汶川县。职业的敏感性告诉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医护人员:国家有难,为国效力的时候到了。
灾情就是命令。第一时间,河大一附院9名医护人员组成的抗震救灾医疗队,背负着院长赵志军亲自整理的行囊赶赴卫生厅集结,被编为河南抗震救灾医疗队第三分队。他们带着河南人民的重托,向四川灾区进发了。
由于进入震中区道路未打通,医疗队被前线指挥部安排在简阳市人民医院工作。经过简单交接,队员们立即投入到工作中去。第三病区住有51位重伤员,主要是多部位挤压伤、复合伤、开放性骨折患者,大部分伤员有被倒塌建筑物掩埋的经历。由于被掩埋时间较长,开放的伤口和外露的骨折未正规处理,许多伤员已出现伤口感染的迹象。面对这个死里逃生的群体,队员的内心特别沉重。那一刻,他们下定决心:一定要尽自己最大的能力救治同胞,绝不能在治疗上出现任何失误,不能再给他们增加心灵和肉体上的创伤。
当队员刘志刚打开一位十二岁小姑娘下肢的敷料时,外露的伤口里布满脓苔,部分肌肉、软组织已发黑坏死。他一阵心酸,立即清除伤口,他怕小姑娘看到伤口害怕,一边清创,一边安慰她,可小姑娘却非常坚强,对他说:“叔叔,您把脏东西都清出来吧,我不怕疼。”此刻刘志刚的泪水夺眶而出。
5月16日,进入汶川的西线陆路通道已经打通,指挥部命令河南医疗队向汶川开进,到震中区抢救伤员是每位队员的心愿,大家纷纷写下请战书。但简阳的医疗工作需要留下几名医疗队员,谁去谁留,一时成了难题,甚至大家发生了争吵,最后根据专业需求,医疗队留下5名队员,其余队员沿着当年红军长征的道路向汶川挺进。
由马尔康通往震中区的道路越发难行,因余震造成的山体滑坡导致医疗队乘坐的车辆前的一支抢险车队出现车辆毁坏,面对险境,医疗队总队长、河南省卫生厅夏祖昌副厅长再次做了战前动员:“同志们,前方是60公里的塌方区,危险很大。但前面的道路就是再艰险,我们也要克服困难冲进震中区,抢救受伤群众。到达震区后的生活问题由医疗队自己解决,不得向当地政府和群众提任何要求。同志们,党和人民考验我们的时刻到了!9800万河南人民等待着我们胜利到达震中区的消息!”
艰难的路程,险峻的环境,每个队员的生命都面临着威胁,行进中,车上最年轻的女队员丁洁不停的用笔在棉衣内侧描着“河南、开封、一附院”几个字,小丁说:“万一山体塌方把咱们给埋了,我想让把咱们挖出来的人知道,我们是从河南来的医疗队员!”
经过近10个小时的艰难跋涉,河南大学医疗队进驻重灾区理县。在理县的救治工作中,队员们一方面医治县医院的伤员,另一方面深入山区、村寨巡诊救治。一次,在巡诊返回营地的途中,前方一座山崖突然崩塌,汽车般大小的石块将长约50米的路段砸毁,险些砸到队员乘坐的救护车,情况十分危险。十几分钟后他们后方两公里处又发生了一处更大的塌方。两处塌方把队员堵在了路上。
在地震灾区工作的十几个日夜,队员们克服着心理上、身体上、生活上的重重困难。队员们经常吃的是冷水泡方便面,住的是帐篷地铺,白天帐篷里热得像蒸笼,夜晚寒冷得难以入眠。高原强阳光照射让队员们脸上都蜕了皮,部分队员身上出现了皮疹,疼痒钻心;周围不断发生的余震和塌方更是随时带来危险。但这些困难动摇不了队员们坚强的意志和顽强工作的激情。因为在家乡有许许多多的人在热切的关注着他们,惦念着他们。由于震中区通讯不畅,队员们只能通过短信和外界取得联系。河大一附院的队员在灾区最受鼓舞的就是每天都能收到院长赵志军的短信,有叮嘱注意安全的,有鼓舞队员为灾区人民尽心救治的,有告慰队员后方一切安好的,一切关爱都在短信中传递着,队员在前线并不感觉孤单,因为赵院长的牵挂伴着他们同行。队员郭庆功的手机上有一条赵院长的短信:“得知你们赶赴震中区的消息,全院职工十分振奋!同志们加班加点安排好了专门的病房,随时准备接收灾区转来的伤员!希望你们在灾区努力工作,尽你们所能救治伤员,期盼你们早日凯旋!我们的目标是共同的,我们的心是紧紧贴在一起的。”直到他凯旋回到开封这条短信还一直留在他的手机上。
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奔赴地震灾区的英雄们用他们的实际行动展现了河南卫生系统白衣战士的风采,体现了他们所代表的卫生系统卫生工作者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抗震救灾精神,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必将激励着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大干部职工在今后的发展中奋发进取。

 
 
 
·国家卫生部网站 ·中华医学会网站·37℃医学网 ·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 ·河南健康网 ·医疗卫生资讯网 ·国际医疗网 ·中国疾病网
意见反馈 站长信箱 广告服务
未经医药卫生报社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医药卫生报社制作 编辑:医药卫生报 联系QQ:420643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