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卫生报——电子版
 版面导航
 
2008年第69期第1版
 
2008年第69期第2版
 
2008年第69期第3版
 
2008年第69期第4版
 
 

决战北川——记河南省抗震救灾防疫总队洛阳支队

来源:医药卫生报电子版      [字号: ]

本报记者 刘永胜 通讯员 苏荣斌
6月10日下午,洛阳市疾控中心一楼会议室。
在心灵与心灵的合节共鸣中,在真情与真情的融合交汇中,李克伟等10名防疫卫士的赴川经历,再次湿润了人们的眼睛。
市卫生局局长朱其昌、副局长谢书敏及市疾控中心、市五院的主要领导带头走上前去,与队员一一握手,嘘寒问暖,合影留念。队员们手持鲜花,留下了这难以忘却的 历史瞬间。
“条件艰苦,任务艰巨,完成出色,载誉凯旋。”朱其昌说,在这些卫士身上,洛阳卫生系统的“四种精神”闪闪发光,这就是“乐于奉献的吃苦精神,不畏艰险的牺牲精神,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和奋勇向前的拼搏精神。”
灾情就是命令
5月17日,汶川震灾发生后的第五天。
下午1时30分,洛阳市卫生局接省卫生厅紧急命令:洛阳防疫支队编入全省总队,驰援灾区。
从接到通知到集结完毕,洛阳支队仅仅用了不到30分钟时间。
高效、有序源于精心准备。汶川震灾发生的当天晚上,洛阳市卫生局就连夜召开会议,进行医疗救援部署;全市卫生系统的14支医疗队、18支预备队随时待命,听候调遣。
“在研究赴川队员时,我们是优中选优,精中选精,防疫支队的构成也是如此,”谢书敏说,按照“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双过硬”的原则,他们从市疾控中心和洛阳五院选拔了孙磊、田鹏、殷伟、赵进奎、郭继鹏等10位同志(其中疾控中心8人,洛阳五院2人),由市疾控中心副主任、主任医师李克伟领队,带着器械和药品,驰援灾区。
心系汶川恐步迟,忘却小家为大家。洛阳市疾控中心主任张志坤说,出发前,李克伟同志家里的两位老人身患重病,父亲又卧床不起,为了不让年迈的父母担心,他瞒着老人悄悄出发;副队长王宇川,家中老母常年有病,家属又被抽调到社区工作,无人照顾,特地请来保姆代为照料,义无返顾地奔赴救灾一线……关键时刻,疾控人的优秀品质让人格外感动。
一天防疫激战
洛阳防疫支队到达灾区的时间是5月19日。
根据北川指挥部和省卫生厅的指示,洛阳支队主要承担桂溪乡和陈家坝乡27个行政村的疫情检测、饮水安全、环境卫生、病媒体生物防治、消毒处理、尸体处理、防病知识宣教、心理干预等工作。
在桂溪乡的一所中学简单安顿后,队员们立即换上隔离服,戴上口罩和手套,兵分三路开始工作:一组对灾区集中安置的帐篷进行消毒杀虫,控制苍蝇、蚊子的密度,防止肠道传染病的发生;一组对当地的生活饮用水进行检测,发放饮水消毒片剂,预防传染病的发生;其余队员来到一座座帐篷边,用小喇叭向灾民宣讲饮用水和食品安全知识,并进行必要的心理干预,消除灾民的恐慌心理。
“3天内,卫生防疫要覆盖到每一个村!”为了落实国务院卫生防疫组长、卫生部党组书记高强在抗震救灾指挥部防控会上的指示,支队的同志们天天连续作战,创下了赫赫战功:截至6月5日,他们共对北川县桂溪乡、陈家坝乡的4500多顶安置帐篷、1200多处蚊蝇孳生地进行了消杀,累计消杀面积近38万平方米,防病宣教1万余人次,心理干预4000余人次,处理尸体30余具;并对6处救援部队营地、9处施工板房营地进行了环境消毒,两个乡的卫生环境逐步好转,未发生一例重大疾病传染和一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当地肠道传染病的发病率较往年同期有所下降,未发现乙脑、疟疾、出血热等虫媒和自然疫源传染病,实现了“大灾之后无大疫”的既定目标。
“授之以鱼,不若授之以渔”。在开展防疫工作的同时,他们还把帮助灾区恢复疫情监测网络提高到重要位置,指导、培训了由当地400多名村组干部、乡村医生和卫生防疫人员组成的基层防疫队伍,建立和健全了卫生防病长效机制,为灾区留下了“一支永远不走的防疫队”,省卫生厅副厅长黄玮对他们的工作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赞扬。
艰苦中的记忆与感动
“贺建中腿上的91处疙瘩,就是震区蚊虫留给他的纪念”,副队长王宇川说,由于北川是这次地震的重灾区,加上又是山区县,气候、卫生条件十分艰苦。队员们每天身负几十公斤重的消毒药品在山路上跋涉,有时为了到达一个散在的灾民居住点,要徒步一两个小时!一天下来,套在身上的防护装备象给人洗了桑拿一样。到达北川的前两天,一天三顿吃的都是纯净水泡方便面,睡的是沙土地铺垫的睡袋,砂石烙在背上的疼痛,让队员们至今还记忆犹新。
5月25日16时21分,继汶川地震后最大的一次余震在青川发生,地面晃动,人站不稳,一些危房开始倒塌,局部山体出现崩塌,扬起沙土。这时,队员刘刚正在一处厕所进行着消杀;顷刻间,他附近的房屋摇摆,屋顶瓦片飞泻,飞奔过去的同事们看到,此时的刘刚身上仍然背着喷雾器,笑着说:“没事,一场虚惊。”说罢,又继续工作起来……
“河南防疫队是干实事的。”队员们的工作热情和奉献精神感动着当地群众,他们通过送柴、送菜等淳朴的举动,表达着对这支队伍的由衷感激。心理医生郭继鹏说,当地的一位老大娘,每天早晨都背来一捆劈柴,让他们烧水做饭;一位在地震中儿子失踪的老支书携村民送来鸡蛋,被婉言谢绝后,老人一下子就哭了,泪流满面地说:“你们从那么远的地方来帮助我们,付出的是鲜血和生命,这几个鸡蛋又算得了什么?!”望着善良淳朴的乡亲们,大家感动得说不出话来,只是在心中呼喊:决不让幸存者再受到疫情的伤害,震区若是发生疫情,那就是防疫工作者的耻辱!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灾难引起心理障碍人数可达死亡人数的3倍。宣传晤谈、专题治疗和突发事件干预,是卫生防疫支队的工作任务之一。一次,队员们徒步到桂溪乡某村进行消毒,心理医生董琳琳看到一个女孩站在桥上,神情呆滞,一只鞋子已掉到了桥下。经了解得知,这个12岁女孩,由于遭受丧失亲人重创,有自杀企图,董琳琳主动上前对其进行心理疏导,使她重新树立了生存的自信,将其送回家中后,又当场捐助200元钱,女孩家人非常感动,以中国最传统、最厚重的跪谢方式表达感激之情。至今,他们仍通过电话和短信的方式保持着联系。
心心相连的前线和后方
前线奋战不已,后方昼夜牵挂。
在援川队员出发的日日夜夜里,朱其昌、谢书敏及市疾控中心领导张志坤、武亚东,市五院领导杨彦琦、刘淑梅等始终牵挂着在川同志的工作和安危——他们24小时开机,定时网络沟通;联系上了,大家都互通消息,共享佳音;因震区信号受限一时失去联系时,人人都牵肠挂肚,纷纷通过广电新闻和网上直播寻找队员“踪迹”,直到再次联系上才放下心来。
“心,从来没有如此地近;情,从来没有如此地切!”洛阳市疾控中心的一位队员家属说,丈夫赴川期间,市卫生局和疾控中心领导亲自来到家里慰问,帮助他们缓解心理压力,解决生活困难,让人十分感动。“灾难有涯,大爱无疆,作为一名卫生系统的家属,我们感到很自豪!”这位家属动情地说。
记者了解到,在北川前线,队员们还经常把自己的食物和帐篷拿出来供灾民使用,和他们一道开展生产自救。当得知所在单位组织向灾区捐款的消息时,积极与“家里人”联系,进行委托捐款,其中的8名党员还主动交纳了“特殊党费”。
“在震区,不管是谁接到来自洛阳的电话或短信,都是属‘公共财产’,大家要共同分享”,李克伟说,“尤其是领导、家人和同事们发来的鼓励、嘱托的短信,大家都相互转发,细心的保存在文件夹里,谁也舍不得删去。”
记者在队员们的手机上看到这样一条短信:“路断桥断,人民情谊不断;山垮房垮,抗震意志不垮;停水停电,救灾奋进不停;人在心在,重建希望永在”。“这就是前线和后方所有同胞的心声吧”,李克伟说。
“赴川期间,你们最大的体会是什么?”记者问。
李克伟说,一、能力建设是基础,洛阳的10名队员中,有8名党员、7个本科,平均年龄35岁,兵是精兵;二、组织建设、制度建设是保障;三、加强作风建设,保持先进性,增强战斗力;四、突出重点,抓住难点,科学防疫是关键;五、各级领导的关怀、同志们的关心和鼓励是大家前进的动力。
掌声,热烈的掌声再次响起!


 

 
 
 
·国家卫生部网站 ·中华医学会网站·37℃医学网 ·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 ·河南健康网 ·医疗卫生资讯网 ·国际医疗网 ·中国疾病网
意见反馈 站长信箱 广告服务
未经医药卫生报社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医药卫生报社制作 编辑:医药卫生报 联系QQ:420643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