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季
6月18日9时30分,河南省援川卫生防疫救援总队命令开封市防疫支队派两位队员立刻出发,前往安县高川乡了解指导卫生防疫工作。因为道路不通,路上泥石流、山体塌方和滚石不断,防疫队员一直未能进入,各级领导急需了解高川乡卫生防疫工作真实情况。
在这种情况下,河南省卫生防疫总队开封支队队员吕亚奇、薛翔和四川省及安县疾控中心各两名同志由高川乡卫生院刘院长领路,7位同志组成临时小分队,于当日上午10时出发,前往高川乡和驻地某研究所开展卫生防疫工作情况的调查和指导。
小分队由安县出发到雎水镇“老虎嘴”下车。由于余震不断加之连日大雨,雎水镇到高川乡的道路多处塌方,完全中断,小分队只能徒步背负消杀药品进山。
刘院长在进山前提醒大家遇到山体滑坡地段,应注意观察,快速通过,保持距离,不要说话。前行不久,队员们就遇到第一个阻碍——在“老虎嘴”处右侧上方有无数巨石摇摇欲坠,两侧是悬崖激流,脚下大大小小的石头将道路完全掩没,队员们只能找相对稳定的石头,手脚并用,艰难行进。此时,天空中还不停地下着小雨,路更滑了,队员们的行进更困难了,但他们顾不了这些,坚持着一点点地前行。
路上不时可以看到被滚石砸坏变形的各种车辆:有的被砸下悬崖,四轮朝天;有的被击中了车头,车尾高高翘起;有的支离破碎,面目全非……路边的电线杆断成了几节,电缆四处散落;震垮的民房,已是一片废墟。大家正沿着河边、踩着稀泥和碎石行进,突然一块石头在距队员2米处滚过,让大家惊出一身冷汗!
汗水、雨水、泥水浸透了每位队员的衣服。队员们踏着泥泞的道路,踩着滚落撞碎的尖锐石头,穿越数十处大的滑坡地段,冒着山石随时滚落伤人的危险,向高川乡前进。地震前不到半个小时的车程,队员们却用5个多小时才艰难通过,终于在当天下午3时许到达高川乡,成为第一批进入高川乡的卫生防疫人员。
放下背包,同志们顾不上长途跋涉的劳累,立即找到高川乡李乡长、灾民安置点卫生所林医生及驻地某研究所所长助理雷同志了解当地的卫生防疫情况。
高川乡共有二郎、新桥、天池、甘沟、泉水、茅香和高川7个行政村,登记人口6200人,地震造成死亡82人,失踪250人。为应对上游堰塞湖溃决,现绝大多数村民已迁至山下安置点,乡里最大的安置点是乡指挥部安置点,其他安置点均为居民自发形成的,人数都未超过20人,共有5个。还有极少数村民零星散居在自家附近搭建的帐篷内。
雨越下越大,小分队冒雨实地察看了灾民居住点、就餐场所、安置点临时卫生所、公共厕所、垃圾集中地及地震遇难者尸体处理、饮用水消毒、家畜尸体掩埋、环境消毒等情况,并征求了该乡领导和有关单位对卫生防疫情况的意见,有针对性地对当地卫生防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指导,提出了意见或建议,并送上了村民们最急需的杀虫药品。
路上,队员们不时遇到一些被困村民。村民们见到他们,尤其是看到他们身上十分醒目的“河南卫生防疫”标志,都非常激动,不约而同地重复着同样的话语:“谢谢你们!感谢党中央!感谢政府!感谢河南人民!”
入夜,大雨下个不停,山上非常寒冷潮湿,刘院长拿来几条旧棉絮让大家御寒。这一夜,他们又经历了一次震感十分明显的余震,不断听到山体垮塌和滚石发出的声响,加上蚊子不停叮咬,谁也没能休息好。
第二天早上,雨停了,小分队按照村民们的建议,准备避开公路走山顶,翻山越岭绕道下山,这样虽然要多走40里山路,却能避开山体垮塌、泥石流和滚石的威胁。但当队员们行至登山必经的河坝时,却发现河坝已被滔滔山洪淹没,无法通过,又只好原路返回。
返程时,道路状况与来时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滑落的林木横七竖八地散落在路上,来时在泥石流中踩出的小道已不见踪影……脚下是奔腾咆哮的山洪,上面是经雨水浸泡后开裂的山体。不时有队员摔倒或被碎石、电缆划伤,大家脚上都磨出了血泡,直至当天下午3时许,才平安返回营地。
小分队往返80里山路,脚踩崖边,头顶飞石,用2天的时间顺利完成了此行的任务,填补了高川乡一直无卫生防疫人员进入的空白,带回了当地卫生防疫工作状况的第一手资料和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