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
近年来,医疗纠纷越来越多,医闹事件时有发生,患者以及社会对医务人员的尊重被埋怨、误解甚至恐吓辱骂所代替。笔者认为,解决医患矛盾缓解医患关系的有效途径离不开法制,少不了机制,但根本在于正品立德,正所谓人品定医品,大德成大医。春秋《左传》曰: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立德就是做人,做事求学问,首先是做人。中科院院士裘法祖曾讲过:要做好医生,先要做好人。北京积水潭医院著名外科专家韦加宁曾做过《最重要的是做人》的论述。做为医务工作者,我们要正品立德,就是对医疗卫生事业的热爱,对医生这一神圣职业的崇敬,对“健康所系,生命所托”格言的信守,就是要拥有仁心仁术,做到博爱人道,不辱“白衣天使”、“生命守护神”之称号。
为什么人品医德在医务工作者的身上显得如此重要,这是由医生这一特殊职业的性质决定的。医生的工作具有高科技、高风险、非等价的特点,医生与患者之间不可能有完全意义上的平等,这是医患之间的不对等性。病人到医院治病是有求而来,是消费者,而与市场经济领域中消费者的概念不同的是,患者对消费的商品和方式无可选择,只能信服医生的权威,任凭医生引导消费,这时医生的医德和医品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做为一名医生,应该想病人所想,急病人所急,用精湛的医术为接诊的每一位患者解除身心病痛。反之,视患者病痛于漠然,视病人消费为当然,甚至借助职业之便,行私己之利,就失去了一名医生最基本的道德准则。难得裘法祖院士以自己60余年的从医生涯悟出一个道理:做一个医生不难,难的是做一个好医生,而要永远做一个好医生更难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北京大学医学部主任韩启德在《医生·医术与人文》一书中写道:医学的本源在于对人的关怀,作为医学实践主体的医生,如果对患者没有仁爱之心,不懂得与患者用心沟通,技术再好也难成为一名合格医生。正所谓“大医”始于心诚而成于精湛。
再者,医生要“立功”、“立言”,也离不开病人。医生是伴随着疾病和病人而生的,离开了病人,医生就失去了依存的条件,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医生不能片面突出自我而忽视病人对医学发展和医生成长至关重要的作用,更不应有伤害病人的行为。卫生部党组书记、副部长高强同志说:医患要成为战友和兄弟。广大医务工作者的心要紧紧与患者贴在一起,互敬互爱,互信互谅,医患双方要真正成为共同战胜病魔的战友和兄弟。当然,医生也是人,也在社会中生活,也有七情六欲。因为法规的不完善,病家的不理解,还有医学的无能为力,使我们在治病救人、探索医学奥秘的道路上艰难跋涉。然而,既然选择了医生这一职业,也就意味着付出,意味着牺牲,意味着终生的敬业和奉献。医生面对的是人的生命,生命仅一次,岂能轻错过。让我们在“大德为医,珍爱生命”的旗帜下,与广大患者心贴心,手挽手,共同创造医患和谐的美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