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董文安 在河南省抗震救灾医疗队驻理县小分队中,队长宋亚辉有许多头衔:省政协委员,农工民主党信阳市委副主委,信阳市中心医院心内科主任、主任医师。在灾区的日日夜夜,记者听他说得最多的两个字就是——“该去!” 5月12日晚上,宋亚辉在家看电视,当看到灾区惨不忍睹的画面时,他自言自语地说“该去”。尽管声音不大,坐在旁边的妻子却听明白了,丈夫想去灾区抗震救灾了。 风风雨雨几十年,妻子最了解自己的丈夫。非典时,医院建立隔离病区,宋亚辉也是只说了两个字“该去”,就带领一班人走进了隔离病区。穿着密不透风的隔离衣,戴着厚厚的口罩,忍受着酷热的煎熬,在隔离病区奋战了一个多月。 其实,了解宋亚辉家庭情况的人知道,他还真不应该去。父母均74岁,父亲患脑血管病后遗症,至今瘫痪在床;母亲患肾癌,切除了一个肾,另一个肾也功能不全;爱人患乳腺癌,曾做过手术。一家病人,怎么能离开他这个顶梁柱呢? 第二天,医院准备组建医疗救援队,院有关领导通知宋亚辉,他所在的科室需要派出一名专家。他不假思索地就说,那就是我吧。领导犹豫了,家里能离开吗?他回答说:“我是科主任,该去!” 5月23日,宋亚辉随着医疗队出发了。行至洛阳时,他给母亲打了个电话,说自己到洛阳开会去了,估计得一个星期。他说,刚开始时,他确实不想让父母知道自己去了灾区,免得两位老人挂念。直到来理县的第三天,他才把去灾区的消息告诉了母亲。 来到理县的当天下午,还未卸下行李,宋亚辉就来到理县人民医院,与首批队员交接班,与当地医院接洽。回到帐篷,吃了点方便面就已经是深夜了。第二天一早,他又准时来到工作岗位。 宋亚辉的工作在病房,每天忙着查房、会诊、处理医嘱……等忙完病房里的工作后,看到门诊病人多,坐诊医生忙不过来时,他又来到门诊坐诊。这样,每天上午下班时,常常已是下午两三点钟。 6月2日,根据当地抗震救灾指挥部的安排,驻理县医疗小分队需分成两个小组下乡巡诊。在分配任务时,宋亚辉主动要求带领一个小组赴木卡、通化、桃坪3个乡。这3个乡均在理县至汶川公路的两旁,山体滑坡,滚石纷飞,每次巡诊都要冒着极大的风险。 吃的是自己带的方便面,喝的是自己背着的矿泉水,最大的问题是晚上睡觉,自己没有帐篷,每到晚上,都要费好大劲才能找到住的地方。有时实在找不到,宋亚辉他们只好住进当地卫生院的输液帐篷里,将就着过夜。 20多天过去了,宋亚辉就这样忘我地工作着。他说,来的时候,他就说“该去!”来了后,能为灾区群众办点好事、实事,一点都不后悔。即使离开这里,也不会留下太多的遗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