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卫生报——电子版
 版面导航
 
2008年第66期第1版
 
2008年第66期第2版
 
2008年第66期第3版
 
2008年第66期第4版
 
 

面对生命,骨医在闪光——郑州市骨科医院抗震救灾纪实

来源:医药卫生报电子版      [字号: ]

■通讯员 王伟鸣
地震余波来临时,在手术中的他们用身躯挡在了病人身上,16层病房一遍遍巡视下来,已是一夜无眠;
地震灾难的消息传来时,为了每一个生命的守护,他们主动请战,发扬艰苦主义和乐观主义气概,将骨医的种子播撒在理县大地;
地震伤员转来时,为了迎接健康的重生,爱心、细心、精心、诚心,仁医仁术和伟大的志愿者精神开始绽放光芒。
一名在理县灾区获救的羌族老人感动:“感谢河南的白衣天使!感谢共产党和政府!”
一名在郑州出院的患者家属动情:“医生和护士就像孙子孙女一样,奶奶在郑州市骨科医院获得了重生,我将铭记这一切。”

我们无所畏惧:
危急时刻的挺身

地震那一刻,他们还在手术

5月12日下午2时38分钟左右,一阵剧烈的晃动传递到了郑州市骨科医院。
此时此刻,该院副院长翟明玉正在主刀做一例高难度脊柱手术。
对于翟明玉和他的手术团队来说,持续3个多小时的手术刚刚进行了一半。然而当大家意识到有地震发生时,每只手都升到了手术台的边缘,他们用身子护住了病人,稍稍稳定后将手术台移到了安全地带。
同一时刻,在重症监护室,29岁的患者辛向丽正在接受右内踝骨折切复内固定术。
“不好,要地震了!”康智医师一个箭步上前,抱起刚刚手术完的患者并安全送到家属身边,“幸好手术做完了,病人安危要放在第一位!”

地震那一天,他们一夜无眠

而此时,郑州市骨科医院院领导在第一时间想到的是患者,马上作出应急预案安排,以保证广大住院患者的医疗质量和生命安全。
于是,在16层病房楼上发生了感人一幕:紧随连鸿凯院长和李玲副书记等医院班子成员之后,医务科负责人、护理部负责人、党办负责人、院办负责人、总务科、保卫科……各职能科室负责人和临床科室负责人越聚越多,大家为了共同的一个目标——抚慰受惊的患者。
当天晚上,院领导又带领领导班子和各职能科室负责人,逐层巡视每一个科室。
这一夜,郑州市骨科医院干部职工彻夜无眠。

我们义不容辞:
紧急时刻的动员

“红十字”动员令

“我们要发挥自身在骨伤外科技术和红十字紧急救援上的优势,积极到前线去,到灾区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
在第一时刻,郑州市骨科医院院长连鸿凯发出了这样的动员。
据了解,在汶川地震发生前的5月8日,郑州市骨科医院刚刚成为河南省红十字紧急救援队的一个中队,并对30名队员进行了集中培训,在应急救援方面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而此前一名病人的入院经历,更坚定了骨科医院发挥自己的技术优势,紧急出征的想法。
这名病人叫曾俊,四川地震震中灾区人,地震发生时还在河北石家庄打工。地震发生后,这个小伙子一路乘火车紧急赶回家乡,但在郑州转乘火车时不幸碰伤。
也正是这位病人,使骨科医院意识到,地震灾区的病人骨外伤的更多,他们早已有的一套应急治疗经验和心理干预肯定能发挥作用。

“上前线,我更有理由”

“我的年龄大,这一次应该我去。”
“我是男的,应该冲锋在前。”
……
5月13日,郑州市骨科医院响应卫生厅、卫生局的号召,决定成立抗震救灾紧急医疗救援队奔赴灾区救助病人。消息一经传出后,医护人员闻讯而来,纷纷报名请战, “上前线,我更有理由”。
年轻医生郭晓伟冲第一个报了名。
这其中,还有已经工作了20多年的护士长袁菊仙,还有家中有年幼孩子的护士李红霞……
最后,经院办公会研究,成立由王爱国副院长带队,黄万新、王祥善、蔡松涛、郑世军、张宇5位医生,陈园园、何斌、宋莹莹3位护士和王翔、鲁俊两位救护车司机组成的抗震救灾紧急医疗救援队。
救援队队长、王爱国副院长表示:“我们一定会顺利完成任务,安全凯旋!”

我们无怨无悔:
危情时刻的冲锋

“壮行酒”与“智慧烟”

“5月16日,阴霾,有雨。从昨天下午到今天已在盘山路上开了20多个小时的车,连绵的群山仿佛没有尽头,一边是陡峭的悬崖,一边是湍急的河流,伴着轰隆隆震响,时常有篮球大小的石块从山上滑落……没有地方可躲避,更无退路可走。”
这是骨科医院救护车司机、队员王翔的一段日记记录,当时,河南医疗救援队车队行驶在四川理县附近。
而早在到达成都市双流机场,等待摆渡车将大家运出机场的时刻,在该院副院长王爱国的倡议下,河南省第六救护队成立了郑州市抗震救灾前线临时党支部。前往资阳的路上,河南医疗救护六队的临时党支部向卫生厅临时党委递交了请战书,要求到最艰苦的地方去,所有的救护队员都在请战书上签了名。
从资阳出发,绕到雅安、泸定、马尔康,900余公里的山道上,在盘旋的山道、狂乱的飞石、神出鬼没的泥石流之间,医疗队员们开始沿着红军当年的足迹向理县进发。
出发前,王爱国挨个叮嘱大家,要给郑州的家人打个电话,以表冒险挺进的决心。之后,他又挨个给大家点了支烟,递了杯矿泉水,为大家壮行。
而这杯水,被大队员们成为“壮行酒”;这支烟,被大家称为“智慧烟”。
是啊,在余震不断的900余公里山道上,如果没有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常人早已吓破了胆;而如果没有“巧夺天工”的智慧,勇气也可能化为乌有。

“会站起来的袜子”

由于高温和积水,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味道,苍蝇、蚊子的数量正在迅速增加,灾区群众惊魂未定,还在废墟上寻找失踪的亲人。
在群众集中的地方,防疫的压力十分巨大。成百上千的人集中居住在帐篷里。孩子们用黑黑的小手,掰着方便面,塞进嘴里;一些人身上出现了大面积的红斑。
时间、时间!每一秒钟的时间,都意味着将瘟疫阻止在半路上。按照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紧急发布的“灾区防疫十项注意”,队员们在现场配制消毒水,在尸体存放处、垃圾场、生活区喷洒。在山路的交界处,队员们对灾区人民进行健康教育,并给每一个走出来的灾民分发消毒药品。
21日上午,5名队员在王爱国副院长的带领下,来到理县人民医院巡诊。理县人民医院的病房楼在地震后部分坍塌,变成危房,当余震来时,随时会有倾倒的危险。救护队员们在广场上搭建了帐篷做为临时医院,并为每一位伤员列出详细的诊疗、护理计划。
在收治的40多名伤员中,大多是骨折伤,由于该院的条件非常简陋,既无X光机,也无相应的检查设施,骨科医院特有的传统正骨手法派上了大用场。队员们凭着自己丰富的临床经验、熟练的手法,为十几位四肢骨折的伤员实施手法整复,当地伤员对河南专家的技术水平赞不绝口。
21日,进入震区的第七天,由于条件艰苦,汗渍和尘土的淬炼,队员们以前没有机会脱下袜子,这天趁着有水的机会,大家想让脚清凉一下,然而脱下袜子,才发现个个坚硬无比,双双成了“会站起来的袜子”。

用生命拯救生命

理县四面环山,海拔4000米,处于山凹中。随着余震,山顶不断冒着袅袅青烟,泥石流随时会倾泻而下。在食品不足、十几个小时未合眼的情况下,队员们依旧保持着高昂斗志。
20日,在理县人民医院,由于周围的救护队全部撤离,县医院的伤员急剧增加,工作量增加了不止一倍。当天队员们对新病人进行了全面检查,并为十几位患者换药。有一位伤员大面积皮肤损伤,需要紧急手术,王爱国和副主任医师黄万新、麻醉师张宇利用前几天整好的手术室,为患者做了清创缝合术,手术非常顺利,患者情况良好。
4时25分,忽然天摇地动。“余震来了!”有人在大声惊呼。“快!先疏散伤员!”大家都没有惊慌,有条不紊地把他们伤员疏散到医院旁边的空地上。“嘭!”的一声,旁边的一栋楼房坍塌了半边,在如此危险的情况下,医护人员没有一人离开伤员,大家都坚守着自己的岗位。
据介绍,就在医疗队将要撤出的那天,麻醉师张宇还冒着余震的危险,帮助当地的县医院在即将坍塌的医院手术室中抢救出一批监护仪器、手术器械。随后又和他们一起搭建帐篷,建立了一个临时手术室。

“感谢白衣天使,感谢共产党”

22日,理县,天气阴霾。
一大早,一名60多岁的甘姓羌族老人,在12日的地震中被硬物扎伤左足,由于在地震中失去了所有的亲人,未及时进行治疗,现在左下肢肿胀明显,呈黑紫色,有水泡生成。救护队成立了临时创伤外科专家组,经会诊是气性坏疽,需要手术截肢治疗。
下午1点50分,由王爱国副院长主刀为伤员行左下肢截肢术。手术在一辆急救车上进行,麻醉师张宇为伤员做了神经阻滞麻醉。
灾区条件艰苦,无监护设备、缺少药品,需要手术尽快结束,以保证伤员的生命安全。
40分钟!40分钟结束了手术!在现代化的手术间内也不过如此。
气性坏疽的患者在术后需要隔离,以防传染他人。队员们不顾术后的疲累,开始搭建临时隔离病房,直到下午6点,把这位老汉抬入帐篷,病情稳定后,才离开医院。
23日,理县。经历了22日晚一次6级以上的余震后,大地强烈的震颤,造成了山体滑坡,灰蒙蒙烟尘看不清10米之外的物体。今晨,全体救护队员来到理县人民医院看望昨日行截肢术的甘姓羌族老人。老人术后恢复得很好,脸色红润,园园、莹莹两位小护士为他送去精心准备好的食物、干净的瓶装水,他朴实的脸上挂着泪水,连声说:“河南医生好!共产党好!”

这里倾尽全力:
仁医仁术的能量

三天一个病区的神话

伴着车窗外的金色曙光,在河南转运四川伤员列车上,医务人员开始了晨间巡视。
5月22日下午,郑州市骨科医院成立了由翟明玉副院长带队,彭庆州、朱军方、陈丽丽、张淑娟、李红霞6人组成的河南医疗小分队赴四川灾区接收病人。5月24日下午1时30分,当272名病人或抬或扶逐渐进入车厢后,医务人员即迅速为他们建立了临时病历,进行全面病情评估,对症处理。
25日中午12点半,在众人的殷切期盼中,运送四川伤员的救护车队在群众的热烈欢呼中驶进了医院大门。
“到家了。”“川豫情深,骨医相伴。”
从29名四川地震伤员进入郑州市骨科医院那一刻起,几天以来紧急筹建的“心连心病区”即开始发挥作用。
据介绍,为了服务地震伤员,郑州市骨科医院创了一个3天开辟一个新病区的神话。
5月21日,由于医院现有床位紧张,院领导临时决定把行政楼四楼东腾出,建立新的病房,以接收从四川灾区来的伤员。
命令一经下达,四楼、五楼的职能科室立即行动起来,五楼的纪委、党办、妇委会、工会在第一时间腾空房间;四楼的财务科、医务科、护理部、科教科、全质办、物价办则迅速整理好自己的办公用品,开始搬运工作,大家克服一切困难,毫无怨言地牺牲中午休息时间,下午4点,病房全部到位。
新建立的心连心病房,病房17间,设置双摇床40张,每房间配备有空调、电视、更衣柜、床头柜等,病房配备有呼叫系统、输液轨道、多参数监护仪、膜式电动吸引器、治疗车、诊断床、病历夹车等全套医疗设施,安排医护人员14人,志愿者报名参与陪护服务近千人。
为使伤员能在最短时间内顺利进入病房,志愿者与医护人员组成了近百人的接运伤员的队伍。24日下午15时30分,志愿者和医务人员还进行了接运伤员的演练,参与者全部是该院的临床科室主任和护士长。

贴身式医疗

5月30日上午,在众人的陪伴下,“心连心”病房3床患者、12岁的赵凯进入了手术室,王爱国副院长及医务科科长等骨科专家联袂手术,在神经阻滞麻醉下进行了“左锁骨骨折切复内固定术”,术后小赵凯的双肩已被锁骨固定带固定在肢体功能位上。
而在上午12时,未吃午饭的王爱国副院长及专家们又为第二台手术做着术前准备,“心连心”病房16床患者、38岁的龚自余接受了左内外踝骨折切复内固定术,手术历时两个小时。
据王爱国副院长介绍,两位患者术后病情稳定,手术十分成功,不会留下任何后遗症。小赵凯的左肋骨骨折及左血气胸采取保守治疗,胸部已用肋骨固定带固定,在众人的呵护下会很快康复下地活动。
据介绍,每位伤员到病房后,都先由护士进行清洁,换上崭新的病服。专家组的医师对每位伤员进行详细的检查和诊断,并合理安排需要手术的病人及时手术。护理人员精心进行热情、细心、规范的护理服务。
不仅如此,据专家组介绍,“心连心”病房的7名伤病员已接受专业康复医师的治疗。康疗师通过阅读周丹丹、唐敏、李欣婷、冯国坤、杨绍恩、陈永芬、王开琴的病历,分别与病人谈话,对有关资料进行整理,制订了适当的康复治疗训练方案。
其中,他们采用了骨伤治疗仪、蜡疗、关节松动等康复治疗,可以减轻疼痛、消除肿胀、防止肌肉萎缩,缩短病程,恢复肢体功能。通过被动关节运动,诱发正常的运动感觉,强化肌力,提高协调性,改善肢体的运动功能。
每一位伤员都在这里享受到了贴身式医疗服务。

为了每一口饭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有民谣这样说:“五月五,麦子熟,包好粽子过端午。”
郑州市骨科医院营养科在几天前就准备好了蜜枣、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的粽子。“心连心”病房的伤病员们吃到这么香糯的粽子时,不住地说:“真是好吃极了!比我们家乡的粽子还要香甜。”
据介绍,为了让伤员们吃好每一口饭,营养师和医护人员到爱心病房逐个征求意见制定菜谱,根据他们的口味喜好调节膳食;对有糖尿病和其他既往病史,需要治疗饮食的,进行合理调整。
而这种调整,不仅细化到了口味的不同、饮食的习惯、川菜和豫菜的区别,还区分了四川不同地区的饮食特点,让这些异地的伤员又惊喜又感动。

这里亲情流转:
志愿精神的汇聚

孩子的乐园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
当天,“心连心”病房的医护人员为病房的每位小伤员都佩带了一个香囊。内装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的香囊,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把病房装扮得温馨怡人。
为使来院救治的少年儿童患者共同感受成长的快乐,“六一”夕,郑州市骨科医院还与团省委共同举办“河南是我家,爱心共成长”活动。
这个活动内容包括:“一助一”学习辅导,组织招募河南省教育学院学生组建学习辅导志愿服务团,与来该院救治青少年结成“一助一”学习帮扶对子;“一助一”心理援助,组织青少年心理专家与来该院救治青少年“一助一”结对;“一助一”小伙伴手拉手,组织少年儿童与来该院救治的少年儿童建立同龄“一助一”手拉手小伙伴。
6月1日上午8:30,由该院李玲副书记带队,7名伤势较轻的小伤员来到郑州市科技馆。科技馆的工作人员特意为他们早开馆半小时。小伤员们坐着轮椅兴奋地环顾四周,从科技馆1楼到3楼,观看了高压放电演示雷电的形成、虚拟的守门员比赛点球及人类胚胎形成的过程。
孩子们高兴地说,还是第一次过这么有意思的儿童节。

300余名志愿者

在每一个病床前,都有志愿者忙碌的身影。
据介绍,为了给灾区伤员提供无微不至的服务,在接受接治任务之初,市骨科医院即联合团市委,面向全市招募志愿者。消息一经发布,就得到了大家的踊跃支持。在短短的几天之内,报名登记的志愿者达700多人。
这其中,有在校的大中专学生、也有退休职工、有家庭主妇,也有在职白领。为了更好地服务伤员,医院专门组织了3期培训班,对这些志愿者进行心理干预、生活护理等方面的培训。最终,院方精挑细选出300余名志愿者,投入志愿服务的工作。
病人到达当日,院方在志愿者中挑选了10余名川籍大学生,参与接待安置伤员,帮助医护人员与伤员沟通。等病人入住病房之后,院方又根据伤员的不同特点,安排合适的志愿者前来服务。
“比如伤员中有一个12岁的小男孩,他的父母离异后又都各自组织了家庭,孩子平常跟着爷爷奶奶生活。这次到河南治疗,他父亲跟着他来陪护。因为平时不在一起生活,父子之间缺乏沟通,而且也不知道如何沟通。”院方为孩子选了两名育儿经验丰富的中年妈妈,轮班来医院照顾孩子,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呵护备至,还对孩子的爸爸进行了亲子教育。在医院住院治疗期间,孩子和父亲的感情很快地培养起来。
“对伤员中的孩子,我们一般配备在校大学生志愿者,在照顾孩子的同时,还可以辅导孩子学习。”而对伤员中的老人,则会选择善于和老人沟通的中年志愿者陪伴。

情难忘

“五月十二最难忘,谁知大祸从天降。四川人民受了灾,家乡如同水洗光。党和政府发号召,河南人民即响应,急派专列把咱接。通过我们亲体验,骨科医院如天堂。领导医生真是棒,亲临灾区救死伤。不顾家庭怎么样,第一先是到病房。护士志愿者更是忙,衣食住行安排好,超过我们的想象。伤员治愈有保障,定能早日返回乡。恩深似海感谢党,子孙后代永不忘。”
“心连心”病房17床患者杨素英的老伴儿、有着42年党龄的老党员王恩益,与同病房老乡牟秀明写诗一首,表达了自己对党、对河南人民及骨科医院的感激之情。
正如返乡的伤病员家属临别时所说:“把我妈留给你们照顾,一百个放心!”“心连心”病房的医护人员表示,一定会更加努力工作,祝愿所有伤病员都能早日康复,重返家园!
6月8日, “心连心”病房的4名地震伤员治愈出院,带着医护人员的谆谆嘱咐和美好祝福返回家园。
上午11时,姚天保、周本俊、王开琴及邱怀仁4位伤病员和3名家属在院领导、医护人员及志愿者的簇拥下坐上专车前往车站。临行前,震区伤员、家属向骨科医院敬赠了两面锦旗,“治伤员精益求精、细护理无微不至”“治伤员品德高尚、细护理医术精湛”。随后,院领导把精心准备的“爱心包”、返乡车票及路费一一送到伤员手中。“爱心包”准备了洗漱用品、粽子、麻叶等生活用品及食品。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大家在临别前用嘹亮的歌声表达了对祖国、对人民政府、对骨科医院的无限感激之情。

 
 
 
·国家卫生部网站 ·中华医学会网站·37℃医学网 ·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 ·河南健康网 ·医疗卫生资讯网 ·国际医疗网 ·中国疾病网
意见反馈 站长信箱 广告服务
未经医药卫生报社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医药卫生报社制作 编辑:医药卫生报 联系QQ:420643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