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卫生报——电子版
 版面导航
 
2008年第66期第1版
 
2008年第66期第2版
 
2008年第66期第3版
 
2008年第66期第4版
 
 

背篓医生

来源:医药卫生报电子版      [字号: ]

点击打开大图
点击上面图片浏览大图
 
点击打开大图
点击上面图片浏览大图
 
点击打开大图
点击上面图片浏览大图
 
■本报记者 董文安
背着装满药物的背篓,冒着山体滑坡、滚石纷飞的危险,每天翻山越岭,走村串户,起早贪黑,风雨无阻,到灾民的帐篷里巡诊。在汶川姜维城灾民安置点,灾区群众亲切地称这些巡诊的河南医疗队员为背篓医生。
背着背篓去巡诊
河南医疗队进驻姜维城灾民安置点后,一部分队员在汽车医院坐诊,一部分队员被派出去巡诊,几乎从未间断过。
在首批医疗队轮换后,队员张钦昌、高超就接过了巡诊的任务。开始,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健康教育、心理咨询。
没几天的功夫,他们就发现了问题。尽管医疗队设置了固定的医疗点,但姜维城灾民安置点方圆几公里,一些居住较远的群众来医疗点不方便,特别是一些老年患者、行动不便的患者,就更不方便了。
能不能带着药物去巡诊?这一建议立即得到了河南医疗队队长、省卫生厅副厅长周学山的赞许。于是,队员们就把药装进塑料袋,准备手提着去巡诊。可他们很快发现,因为要爬山,用手提药不仅很不方便,还很危险。
怎么办?驻姜维城医疗队队长任武说,当地群众都是背着背篓爬山,我们为什么不能用背篓背药呢,一句话让大家茅塞顿开。从此后,队员们巡诊都要背着一个装满药的背篓。
停下来就有危险
姜维城距离县城仅三公里,大地震发生后,县城的居民大都转移到了这里,最多时灾民达3万多人。
说是城其实是半山腰的一片果园。灾民的帐篷是见缝插针,几乎把每一块平坦的地都用上了。所以,姜维城灾民安置点的群众居住得非常分散,队员们往返最远的医疗点差不多要10公里。
正因为灾民居住分散,所以,巡诊的队员每天早上8点就要出发,中午回来时基本赶不上午饭,吃方便面成了家常便饭。下午巡诊时,往往要到天黑才能赶回来。
对队员们来说,这几乎不是什么问题,最关键的是每次巡诊都要翻山,险象环生。要到距离医疗点最远的几个灾民安置点,需要翻山越岭,前面的队员看路,后面的队员得看山。道路崎岖不说,时常一抬头,半山坡上的危房摇摇欲坠,山体还可能随时滑坡,最危险的是稍不留意就可能有滚石落下。
开始巡诊的那天,走到半路,队员们见有一块平地,就准备停下来歇歇脚。突然,不远处一位灾区群众大喊:“快走,不能停下来,停下来就有危险!”从此,队员们巡诊时,在途中一刻都不能停下。
终于能睡安稳觉了
高超来自南阳市精神病医院,从事的是精神卫生专业,所以在灾区巡诊时,他特别留意那些震后有心理问题的灾民。
一次,高超就发现了一位女患者。地震发生后,这位女患者就特别害怕看电视、害怕听广播,只要一听到“地震”这两个字,就开始血压升高,浑身发抖,脑海中开始出现大地震时的情形。到了晚上,患者不敢进帐篷睡觉,即使进了帐篷,哪怕一阵风吹来,帐篷抖动一下,她都会冲出帐篷,以为有地震发生。于是,这位患者几乎整夜整夜地睡不着觉。
每次巡诊时,高超都要找这位患者交流,谈党和政府对灾区人民的关心和支持,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力帮助,鼓励他多与周围的人交流。一次、两次、三次……这位患者一天天好起来,脸上开始有了往日的笑容。
日前,记者见到这位患者时,她高兴地说:“多谢巡诊的高医生,现在我的病差不多完全好了,晚上能睡个安稳觉了!”
老党员感动得落泪
一天天过去了,背篓医生越来越受到灾区群众的欢迎。医疗队决定增加巡诊的力量,杜春生、李纲、李袆等队员也加入到了背篓医生的行列。
开始时,许多灾民不知医疗队员是来巡诊的,所以不是很主动来看病,队员们只好一个帐篷一个帐篷地去问。时间长了,灾民们知道了医疗队是带着免费的药来服务的,后来队员们一来,灾民就呼啦一下子围上来。
任武告诉记者,背篓医生特别受灾区群众欢迎。现在,医疗队能吃到水果,不是买的,都是在巡诊途中,灾区群众硬往背篓里塞的。
记者在医疗队驻地看到,队员们的帐篷里有桃、李、杏、枇杷等。任武又说,每天早上,队员们背着一篓药出发,晚上回来时就是一篓水果。每次,队员们都婉言拒绝,但老乡们这个一把,那个一把,硬往背篓里塞,一路下来,背篓就装满了。
一次,巡诊队员在山下帐篷里给两位老人看病,这对老夫妻一位71岁、一位73岁,都是老党员。看完病,见队员还不收钱时,他们感动得放声大哭。老人哽咽着说:“共产党派来的背篓医生实在是太好了!”

 
 
 
·国家卫生部网站 ·中华医学会网站·37℃医学网 ·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 ·河南健康网 ·医疗卫生资讯网 ·国际医疗网 ·中国疾病网
意见反馈 站长信箱 广告服务
未经医药卫生报社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医药卫生报社制作 编辑:医药卫生报 联系QQ:420643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