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伟强 雨一直下,雨夜的凌晨,异常清冷。 只穿了件“河南卫生防疫”短袖T恤的我连打了几个喷嚏,跺跺脚,仍难御寒。今天是记者到震区采访的第30天了。 面对生命的坚强和脆弱,面对每天忙碌且与危险相伴的防疫队员,面对千里之外赶赴灾区的众多志愿者,面对饱受震灾之苦的受灾群众露出的坚强笑脸……在一次次面对中,我的心灵一次次得到净化,灵魂一次次得到洗涤。 危险伴随着每次采访 在震区采访的日子,我已记不清有多少次和防疫队员们冒着频繁余震、山石滚落的危险,在满目疮痍的景象中穿行,残垣断壁、片片废墟,无时无刻不震撼着我们的心,揪痛着我们的心。 余震、塌方、滚石、暴雨、泥石流……这些都让我们的处境更加危险,然而,面对不断增加的灾难,又有谁能有暇担忧自身的安危?在震区危险四伏的救援现场,很少有人谈论恐惧,说得最多的是用什么方法最快地实施救援。 在这样的环境中,作为一名记者,我知道,唯有通过手中的相机和笔,发回更多有益于救援的消息,呼吁社会对地震灾区人民的支援,才是我的职责所在。 不深入一线重灾区就不能真正感受到地震带来的灾难。在这里,拍照片、采访、配文、发稿,原本简单的几个环节,都变得异常艰难。 为了及时发回稿件和图片,记者每天都是白天随防疫队员采访,夜里写稿和整理图片并发稿,往往要忙碌到后半夜,时常为了发回一篇稿子或一张照片,夜里要奔波30多公里的路程去受灾较轻的江油市的网吧发稿,次日清晨6时又要准备奔赴新的采访地点。 记者5月19日随防疫队到达北川,当天下午2时28分,记者在北川中学的废墟上参加了哀悼仪式。听着各类车辆的鸣笛声在山谷中回响,看看眼前的一片片碎石瓦砾,回想这里曾经历过的一幕幕场景,禁不住潸然泪下。 在那短短的时间里,我们内心深处都仿佛经历了世纪般漫长的净化与洗礼。这一刻,我们理解了“大爱无形”的真谛。 在从北川去往桂溪乡的路上,有许多塌方、滑坡,大山绿色的“外衣”被撕得支离破碎,道路两侧的交通设施严重受损,路牌、路标扭曲变形,不少被巨石砸烂的车辆还遗弃在路边,不时有巨大的石块从数百米的悬崖上崩落,伴着弥漫的尘土,劈里啪啦响彻山谷。 当晚,记者和防疫队员露宿于桂溪中学。半夜时分,我在一阵余震的晃动中醒来,周围响起建筑物坍塌的声音。惊恐之余,我告诉自己:“这场震区‘信息战’已经开始,面对危险和困难只有迎难而上,做好报道,恐惧和担心只会徒增更多的麻烦。” 最近的现场,最近的感动 进入灾区现场,发回准确的信息,体力、精力和毅力是对记者最大的考验。在过去30天的一线报道中,记者平均每天睡眠三四个小时。在这段时间,记者自我鼓励的一句话就是:“我绝不能倒下!别人能做到的我也能!” 我已不记得在哪看过这样一句话:“每个人都是一个翅膀的天使,只有相互拥抱才能振翅飞翔。”在四川灾区,防疫队的每一个成员之间都是相依相助,冲淡了记者初来时的恐惧,有的只是全身心投入采访工作的热情。 5月27日,记者从北川转到安县。 在安县永安“八一”帐篷学校,地震中幸存的三年级的男孩们变成了镇定的“小男子汉”。他们说,最渴望的是学习,可是要知道在一个月前,这些孩子还个个顽皮得很,上课经常开小差,甚至还会顶撞老师。因为地震,因为失去,他们似乎知道了什么最为珍贵。 从北川到安县改变的只是地域,不变的依然是简陋的环境,不通电,没有水,没法洗澡,吃不上蔬菜和水果,啃方便面,喝矿泉水,住野外,睡潮湿的帐篷,蚊虫叮咬,雨天浑身泥泞,晴天烈日暴晒……帐篷里所有东西都被土包装了,帐篷里的被子每天都是湿漉漉的。 采访中人们的坚强和大爱,震撼而又动人,让我清晰地看到灾难面前人与人之间自然流淌的人性光芒,在我眼里名利变得淡然了,真诚变得具体了,浮躁变得平和了,关爱则变成了一种实实在在的责任。 “到一线,抓新闻!”5·12汶川大地震后,我想每位新闻人都有这样的冲动,当然里面也有我一个。作为报社派到前线的3名记者中的一员,我很庆幸自己加入了这场没有硝烟,只有笔杆和相机、生与死考验的战斗。在四川,我们经历了山路崩塌、飞石滚落和数千次余震,也收获了很多感动和坚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