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董文安
在汶川县姜维城灾民安置点,有一家藏族同胞,祖孙三代一直坚持志愿为医疗队做饭,在当地传为佳话。河南医疗队队长、省卫生厅副厅长周学山两次看望这家人,代表医疗队向她们致谢!
记者第一次见到邓妈妈时,正好是午饭时间,她正一勺勺地把冬瓜排骨汤盛进队员们的碗中。看到队员们吃得津津有味,她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邓妈妈对记者说,河南医疗队进驻灾民安置点后,没日没夜地为灾区群众看病,特别辛苦。看着队员们天天啃方便面,她十分心疼,决定承担起为队员们做饭的任务。
姜维城灾民安置点的所在地是半山腰的一片果园,距离县城两三公里,多的时候,灾民安置点的群众达3万余人,但当时安置点内却没有一个医疗点,灾民有病无处医。自打河南医疗队进驻后,灾民们再也不会为看病发愁了。
邓妈妈的老母亲今年96岁了,和她一起住在帐篷里。尽管老奶奶走路都颤巍巍的,但一见到女儿忙不过来,就立即上来帮一把。看见母女俩无私地帮助医疗队,灾民安置点一位58岁的余婆婆感动了,她也加入到了这个大家庭中,天天为队员们的生活忙碌着。
邓永平是邓妈妈的女儿,是雁门中心小学的一位教师。5·12大地震发生后,尽管学校教室成为危房,但她一直坚持在学校转移安置学生。5月26日,当学校的工作安排妥当后,邓老师回到了母亲身边,也加入到了这群志愿者的行列中。
天天忙着为医疗队做饭,13岁的孩子没人照料,邓老师只好将儿子送到理县。邓老师的爱人是理县公路局的党委书记,日夜守候着理县至汶川的这条生命线,当听说爱人是在志愿为医疗队做饭时,他欣然答应照顾孩子。
邓永平告诉记者,外婆、妈妈和她都是藏族,祖孙三代都嫁给了汉族人,“我们家里是典型的藏汉一家亲!”她笑着说,“河南医疗队从千里之外,不辞辛苦地赶来支援灾区,怎么也得让队员们吃上口热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