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卫生报——电子版
 版面导航
 
2008年第64期第1版
 
2008年第64期第2版
 
2008年第64期第3版
 
2008年第64期第4版
 
 

“特派护士”就是伤员的“临时亲人”——洛阳市中心医院爱心病区“临时家庭”掠影

来源:医药卫生报电子版      [字号: ]

本报记者  刘永胜  通讯员  王学斌
      “灾区伤员住院期间,‘特派护士’就是他们的‘临时亲人’……”这是洛阳市中心医院主管护师张春霞的一段话。
      据介绍,到该院接受治疗的20名震区伤员中,有4人没有家人陪护。为了更好地照顾这些伤员,医院为他们安排了“特派护士”,这些护士昼夜不能离开病人,除了日常普通的护理外,还要陪病人聊天、解闷儿。入住以来,这样的“家庭成员”之间建立了异常深厚的感情……
周辉仲:每个天使都一样
      从入院的第一天起,27岁的周辉仲就认真记下了护士的姓名,却一直分不清照顾他的护士到底是哪一个。周辉仲说,因为“特派护士”是轮班制,白天一个,晚上一个,在他眼里,护士们长得都一样,一样的温柔和善,一样的细致入微。现在,他才意识到,护士就是天使,而天使都是一样的。
      记者了解到,周辉仲是哭着住到医院的。27岁的他在火车上就一直流泪,从四川哭到洛阳。因为在地震中,他的奶奶和阿姨永远离开了他,他还目睹了同事从7楼跳下去的惨状。
      刚到医院时,周辉仲精神非常紧张。有一次,他看到风吹窗帘,便以为地震了,吓得喊起来!值夜班的护士将床搬到病房里,细细地安慰他,直到他慢慢稳定下来,自己才睡了一会儿。
    “特派护士”说,晚上,没人陪护的伤员最容易感到孤独,所以她们便住在病房里,和病人聊天、逗病人开心。等病人入睡后,她们才能睡,一般每夜要起来两三次,安慰做梦的病人或者扶他们去厕所。
吴绍林:护士赛过亲闺女
      “这些姑娘待我比亲人还好。”来自绵竹的吴绍林说,地震中,自己家里的房屋都塌了,由于还有个孙子需要照顾,他没让家人过来陪护。
      来到医院后,看到别人都有陪护,他感到有些孤独,但医院配了“特派护士”给他带来了温暖。护士们为他剪手指甲、脚趾甲,为他擦身、洗头,带他上卫生间……他感动得直想掉眼泪。
曾春兰:她们是我的“开心果”
      73岁的曾春兰老人不仅腿部骨折,前段时间心脏也出了问题。老人的情绪一度十分低落,不肯说话。在“特派护士”的精心照顾下老人慢慢恢复了健康,这几天,笑容也越来越多。
      据护士郭景辉介绍,老人的双腿都打着石膏,大小便只能在床上解决。由于老人的口音重,不识字,所以和她沟通比较困难。时间久了,老人情绪低落,比较孤独。“特派护士”想了很多办法让老人笑,后来,她们摸到了“诀窍”——陪老人看电视并为老人讲解电视剧里的情节。这样,画面配着讲解,老人便可以听懂一些。
      记者来到病房时,老人正在看“武侠片”,电视里的人物打得难解难分,护士讲得口干舌燥,老人听得津津有味。
      老人说,地震发生后,她转了3家医院。辗转中,儿子的电话号码也丢了,远在深圳的儿子现在找不到她,她也联系不上儿子,所以,心情很不好。幸亏小护士机灵,成天陪她解闷儿,成了她的“开心果”。
张怡清:她们对我“特殊照顾”
      65岁的张怡清说,虽然家人没有来,但护士们对她很好,她还享受了不少“特殊照顾”。
      张怡清说的“特殊照顾”主要体现在饭菜上。张怡清信佛,不吃荤腥,为了让老人放心吃饭,医院专门为她做了素菜。
      “我只想赶快恢复,好去感谢那些帮助我、照顾我的好心人!”老人说。

 
 
 
·国家卫生部网站 ·中华医学会网站·37℃医学网 ·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 ·河南健康网 ·医疗卫生资讯网 ·国际医疗网 ·中国疾病网
意见反馈 站长信箱 广告服务
未经医药卫生报社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医药卫生报社制作 编辑:医药卫生报 联系QQ:420643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