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卫生报——电子版
 版面导航
 
2008年第64期第1版
 
2008年第64期第2版
 
2008年第64期第3版
 
2008年第64期第4版
 
 

震事如歌——四川灾区采访札记之三

来源:医药卫生报电子版      [字号: ]

■本报记者 吴延立
记者:另类勇士
 当你在电视上看到灾区那震撼人心的画面或读到一篇催人泪下的文章时,你可曾想过为了那几分几秒的镜头,为了那豆腐块大小的报道,身在灾区一线的记者们需要付出多少心血和汗水?
 在四川灾区,到处都可以看到各类媒体记者的身影,他们同样是一群为抗震救灾工作冲锋陷阵的勇士!
 记者跟随河南省抗震救灾卫生防疫总队在安县采访期间,共有来自河南的十多名电视台、报刊记者先后来安县实地采访。他们身着迷彩服、救援服,和医疗队员们并肩作战,拍摄、采访……而他们同样随时都面临着生命的危险。据悉,有位河南电视台的记者,在来灾区之前,甚至悲壮地写好了遗书。
 由于营地附近的安县卫生局里只有两台能上网的电脑,等侯传输资料的人常常在这里排起长队。有一次,记者为了及时发回一篇消息,在电脑旁足足等了两个小时。文字记者还可以通过打电话,发短息传回文章,但由于当地没有办法传输电视信号,影像资料需要到条件稍好的绵阳市才能传递,这样,电视台的记者们,不得不早晚奔走在绵阳市和安县之间,以便能发回最新的消息。个中艰苦,一言难尽。
人物:幕后英雄
 在灾区救援前线,他们不是镜头和观众瞩目的焦点,他们没有机会做出惊天动地的事迹,甚至不会有媒体采访报道他们工作的只言片语。但如果有一天要为抗震救灾工作庆功表彰,他们的胸前也应该挂上一枚熠熠生辉的勋章。
  谢双宝副总队长,是我们这支队伍的大管家,整个救援队的物资调配、人员安排、往来接待、资料整理等诸多琐碎繁杂的事务都是由他负责。经常会看到他在营地里往来奔走、分发物资、接打电话、记录工作……陀螺一样忙个不停。但每遇记者的镜头,他似乎都在刻意避让。
  河南省卫生厅机关事务管理中心副主任刘忠义,先后多次往返于郑州至四川的公路上,运输前方急需的物资。到了灾区还要不顾路途险阻,想方设法将物资送达汶川、北川、安县、理县、江油等所有有河南医疗队员驻扎的地方。有次,他刚把物资送到安县,又接到了新的任务,为了赶时间,他吃袋方便面,喝口矿泉水,便带着他的卡车车队返回郑州去拉下一批救灾物资。
 河南省卫生厅队员范冠宇,结婚不足10天就告别了新婚的妻子,随医疗队出征。惜别的时候,爱人甚至让他带来了新婚的被褥。在灾区,他负责汇总各个支队的工作汇报,文件收发,撰写工作日志,编印工作简报、党员管理等的文字工作。每天,他都趴在桌子上写似乎总也写不完的东西,有时直到凌晨。也因此,他瘦小的身体上布满了数不清的蚊子叮咬的疙瘩……
 河南省卫生厅队员陈瑛买来杀虫剂、简易的炉灶等,想尽办法为队员们创造尽可能好的生活条件;司机杨海东多次把泡好的方便面送到正在写文章的我的桌案上,叮嘱一声,默默离去;司机藏磊有天晚上拉肚子到直不起腰来,但第二天得知要随同领导赶往秀水镇,他又咬紧牙关坐进了驾驶室……
 还有许多像他们这样的默默无闻的人,我无法一一向大家介绍,但请不要忘记他们光荣的名字!
归途:潸然泪下
 后来,河南对口支援安县,因为营地合并,我的同事李伟强从北川转战到安县接替了我在当地的采访工作。虽然我完成了任务,当地和单位的领导都同意我回来,但在返程的列车上,当韩长远社长再一次关切地问候我的时候,放下电话,望着身后渐行渐远的灾区,我禁不住百感交集,泪流满面。不是身不由己,我应该而且非常希望在那里一直呆下去,那里有我同甘共苦的兄弟,那里有那么多可歌可泣的人们,更有那么多让我终身难忘、如画如诗如歌的故事……
 我想要告诉大家的其实还有很多,但庆幸我的同事和同行们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这里就此搁笔。我会尽我所能做好自己的工作,哪怕微不足道。如果有机会,我还会回到那个让人难忘的地方。
 江油是诗仙李白的故乡,位于地震灾区,此次也遭重创。睹物思人,痛心疾首。借前人灵气,发今日情怀,我也献拙诗一首,以为结束:
 天崩地裂伤四川,峨眉垂首湔江寒,
 十万生灵驾鹤去,家破国殇痛相连。
 巨人振臂挥手间,千军万马勇向前,
 地动山摇何所惧,艰难险阻只等闲。
 仁人志士情如海,天使降临庶民安,
 华夏儿女手牵手,还我巴蜀好河山。 
 相信在日常生活中,在每个人的心中,都会不时流淌着一首首曾经让他(她)难以释怀的歌,以抚慰自己的心灵。震事如歌,所以我把题目叫做:《心歌流淌》。

 
 
 
·国家卫生部网站 ·中华医学会网站·37℃医学网 ·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 ·河南健康网 ·医疗卫生资讯网 ·国际医疗网 ·中国疾病网
意见反馈 站长信箱 广告服务
未经医药卫生报社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医药卫生报社制作 编辑:医药卫生报 联系QQ:420643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