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卫生报——电子版
 版面导航
 
2008年第64期第1版
 
2008年第64期第2版
 
2008年第64期第3版
 
2008年第64期第4版
 
 

挂吊针的队员

来源:医药卫生报电子版      [字号: ]

■本报记者 董文安
  因环境恶劣、生活艰苦,河南首批医疗卫生救援队的不少队员也成了病人。记者在汶川七盘沟采访时,先后见到了3位挂吊针的队员,但他们都是一拔下针,就立即投入到了工作中。
刘宝忠:说得多干得也多
  信阳市中心医院选派医疗队员时,最初并没有刘宝忠,只是让他开车把医疗队员送到郑州集结,他就可以返回信阳了。
  可刘宝忠到达郑州后,因医疗队要征用他的车辆,需要司机,当领导征求他的意见时,他二话没说,给家里打了个电话,就一路兼程来到了汶川。
  刘宝忠性格开朗,喜欢开玩笑,不管是谁,连领导都不忌讳。如果见到美女队员,他的话就更多了,话虽多了点,可干活却毫不含糊。
  每天出车去县城买菜、转运病人,刘宝忠说这是分内的事,因为他是司机。可烧火做饭、劈柴刷碗这些分外事,几乎每次都少不了他。
  不知是吃了不干净的东西,还是水土不服,那两天,刘宝忠拉肚子了,吃了几次药仍不见好转。一位美女队员说:“别再硬抗了,让我扎你几针就好了。”
  就这样,刘宝忠挂上了吊针。可人往往本性难改,扎上针后,他忍不住又开起了玩笑,他说:“不知是美女扎针技术好,还是我眼睛盯着美女看分了神,反正一点都不痛。”
李江辉:做得多跑得也多
  李江辉来自上蔡县卫生局,是越野车司机。省卫生厅组建医疗队时,考虑到在灾区越野车实用,就临时把他的车调了过来,就这样他来到了理县、汶川。
  在灾区,没事时,李江辉喜欢找人多的地方坐下来,大侃特侃。但更多的时候,他是在出车,因为每天都有人去县城买菜和生活用品。每次去县城,大家都喜欢叫上他,准确地说是都喜欢用他的车,每次他都有求必应。
  记者采访发稿,每天都要用车,差不多半数都是用他的车。用的次数多了,记者有一点不好意思。有一次,记者又要到县城发稿,就对他说:“小李,上趟县城吧,那儿可比七盘沟好!想洗澡,有解放军的淋浴车,运气好时还能上网。”小李爽快地说:“没问题,走吧!”
 到了县城,李江辉对记者说:“你去发稿吧,我在车上等你。”记者说:“你不去洗澡了?不上网了?”他笑了:“我刚用凉水洗过澡,至于上网到目前我还不会。以后想用车叫我一声就行。”记者只好尴尬地报以一笑。
 前几天,李江辉感冒发烧,几天烧都退不下来,只好挂上了吊针。记者去看他时,他说:“是不是想用车?等我拔下针后就走!”
王克领:说得少干得不少
 王克领今年46岁,是信阳市中心医院的司机,当过兵,至今有28年的驾龄,是司机队员中名副其实的老大哥。
 做老大哥就有老大哥的样儿,有什么事时,王克领总是默默地去干,用实际行动影响大家,从不多说一句话。
 王克领是属于沉默寡言的那类人。前几天,他感冒发烧,吃了药也不见好转,就挂上了吊针。趁着这个空,记者和他闲聊时,才知道他的家特别困难。
 王克领的爱人是医院的临时工,一个月只有四五百块钱。两个女儿,一个职业学校大专毕业,至今没找到工作;14岁的小女儿马上面临中考,也是一生中比较重要的一次考试,可作为爸爸的他,还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回家。
 夫妻俩的父母都健在,四位老人也一直靠王克领赡养。一个大家庭8口人,只有他自己有正式工作。他说:“家里负担重,所以压力特别大。”
 王克领的父母在西平县老家农村,都是近80多岁的老人,老父亲曾当过村干部,人开明、觉悟高。来汶川的第二天,王克领就给父母打了电话,告诉父母他来灾区了。老父亲在电话里说:“你是公家人,叫干啥就干啥,不要老想着家里,但要注意安全。”

 
 
 
·国家卫生部网站 ·中华医学会网站·37℃医学网 ·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 ·河南健康网 ·医疗卫生资讯网 ·国际医疗网 ·中国疾病网
意见反馈 站长信箱 广告服务
未经医药卫生报社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医药卫生报社制作 编辑:医药卫生报 联系QQ:420643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