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力勇 胡晓军
(上接第一版)
也正是由于他们的认真与坚持,5月17日,队员们配合抢救出了两名十六七岁的男孩。当天,他们对刚扒出来的遗体消毒后准备掩埋,当发现其中一个还有生命体征时,立即放下其他作业,通知医疗队迅速赶到抢救,挽救了一个生命。
也正是由于他们的认真与坚持,直到封城,北川县城没有发生传染病疫情。
当时,多名队员被烈日晒伤,并且出现了消化功能紊乱、中暑、感冒等疾病,但全体队员坚持战斗在第一线。
吃,冷水泡方便面;喝,随身带来的瓶装水。
从5月19日起,北川开始封城,城内群众全部撤离。只有专业救援队和防疫队被允许进入。连日的工作和劳累,队员们身上大都出满了皮疹,不少队员先后感冒发热,有的因中暑和低血糖而晕倒。但他们向后方报告说:我们一切都好,我们还在工作。
孤岛禹里的空降英雄
时代给英雄提供施展的舞台,而正是英雄赋予了时代独特的品格。
历史也将永远铭记河南医疗队员在关键时刻的“一跃”。
那是北川县城防疫工作步入稳定期的时刻,5月23日,当得知北川县城东北30公里外的禹里乡道路不通,还没有一支救援队伍时,河南省防疫小分队立即向北川县抗震救灾指挥部请战,要求前往禹里,援助山区群众。
经过两天在飞机上待命,等天气条件许可,9名队员于5月26日乖飞机到达禹里。一到达,他们就与禹里乡政府取得联系,详细了解灾情和救援工作开展情况,针对当地实际,研究制订了可行的工作方案。
在当时,那是怎样的一个孤岛啊!整个禹里乡面积300平方公里,全是深山区,辖26个村,居民14501人,90%房屋倒塌,乡政府所在地已遭水淹,灾区群众全部居住在半山腰的临时安置点中。
在没有生活保障的情况下,河南医疗防疫队的4名队员住帐篷,另外5名队员与当地群众挤在一起,没有棉被,地上铺的是油菜杆。因为空投食物有限,他们有时就刨地里的土豆充饥。
于是,在禹里乡满布滑坡、沟底洪水泛滥的崇山峻岭中,9名防疫队员奋勇当先,分成数个小组翻山越岭进入每一个村指导防疫。每一天,每一次,每一个小组队员都要翻跃一两座大山,路经许多塌方山体,趟过山涧急流,或乘座简陋的木筏越过宽阔并深达数十米的堰塞湖。
6月1日,一人过河时陷入河道,深及腰部,众人奋力将其救出。因劳累过度,一人爬山时晕倒,一人体力不支摔倒受伤。还有人发生晕厥失去知觉,但这些都摧毁不了队员们完成任务的决心。
他们查水源、建厕所、挖粪坑、消毒杀虫;他们帮助建防病网络,培训人才,留下一支不走的防疫队伍;他们开展心理疏导,抚平每颗受伤的心;他们送食品、帮收割、谈心施助,同吃同住,唤起自救重建的信心。
每一个队员都全力履行党中央、国务院向全体受灾人民的承诺:大灾之后无大疫。
“我们就是白衣战士”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一定要让党的战斗堡垒作用在关键时刻闪放光芒。
早在800多名医疗、防疫、监督人员进入地震灾区之始,河南医疗卫生救援队就成立了临时党委,充分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有40多位同志火线入党。
河南省卫生厅在组队之时就提出,要充分体谅地震灾区政府和群众的实际困难,明确了“充分准备医疗卫生救援药品器械,坚持独立开展工作;充分准备队员生活用品,坚持独立自主生活”的原则。
在河南医疗救援队中有许多感人的故事。队员中有曾经参加过唐山地震救灾的老医务工作者,有一同参战的夫妻、兄弟,有的小孩还不足月,有的家人身患重病……为了保证救援工作的持续,队员们省吃省喝,每天自觉限量饮水进食,但一见到灾区群众,就情不自禁地送出手中的水或食物,并自主为灾区捐款。
他们把救助受灾群众视为神圣使命,展示了白衣战士对灾区群众的真挚情、火热心。
他们先后受到回良玉副总理和卫生部陈竺部长、高强书记、王国强副部长以及四川省委书记刘奇葆等领导同志的亲切慰问和高度赞扬。
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批示:河南省医疗防疫救援队入川后,发扬人道主义和不怕牺牲、不怕困难的优良作风,救治了大批伤病员,为抗震救灾作出重要贡献,向大家表示崇高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