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卫生报——电子版
 版面导航
 
2008年第64期第1版
 
2008年第64期第2版
 
2008年第64期第3版
 
2008年第64期第4版
 
 

守望生命的英雄——记全国卫生系统抗震救灾英雄集体河南省抗震救灾医疗防疫救援队

来源:医药卫生报电子版      [字号: ]

■本报记者  杨力勇  胡晓军
    编者按:近日,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卫生部联合下发通知,授予河南省抗震救灾医疗防疫队“卫生系统抗震救灾英雄集体”荣誉称号,河南也由此成为全国9支荣获此殊荣的集体之一。汶川、北川、禹里,那里群众最需要,那里最危险,那里就有河南医疗队员的身影,他们以自身的奋力苦战,诠释了守望生命的英雄的含义。
    和平年代,英雄在哪里?
    汶川地震发生后,有这样一支队伍,30多个日日夜夜,奋不顾身救援、救治、防疫,绽放了人性的能量和生命的光辉,深刻地诠释了和平时代英雄的含义。
    他们第一个向卫生部请战救援,先后派出的医疗救援队员共达900多人、车辆170多台,随队支援药品器械600多万元;
    他们顶着滑坡、滚石、塌方等危险,辗转900公里,率先冒死挺进震中汶川;
    他们第一批进入重灾区北川县,并坚守到最后一刻;
    他们第一批空运至深山区孤岛禹里乡,开展卫生防疫监督工作。
    ……  ……
    这就是河南省抗震救灾医疗防疫救援队。
    在那一刻,河南省卫生厅迅速成立以马建中厅长为组长的抗震救灾医疗卫生救灾工作领导小组,先后派出5位厅级领导干部赴一线指挥。
    在那一刻,河南省抗震救灾医疗防疫救援队响应召唤与使命,于5月14日开始进入灾区,转战汶川、北川、理县、安县、资阳、成都,将爱与希望播撒在脚下的每一寸土地。
挺进汶川的“突击队”
    到处是险情,到处是考验。
    河南省抗震救灾医疗防疫救援队遇到的第一次较大的考验,发生在从理县挺进汶川的途中。
    当时,这支医疗防疫救援队伍在经历了长达20多个小时的急行军后,接到上级通知,为了早一点到达重灾区,早一点挽救生命,绕行突进汶川。
    对于当时临危受命的220名队员、53辆救护车来说,这既是一次光荣的任务,也是一次重大的挑战。沿着老川藏公路,经马尔康、理县,900多公里路途,余震不断,反复塌方,神出鬼没的泥石流,无不见证着这支队伍百折不回的勇气。
    然而大自然还是给他们出了一个更大的难题,从理县前往汶川行进途中,道路大面积中断,大部队无法通行。
    在这关键时刻,河南医疗队再次作出决定,选派76名队员、16辆救护车组成“汶川突击队”,冒死挺进汶川。那一刻,无数队员用短信给自己写下了遗书。
    又是余震,又是滑坡,又是塌方,就在“汶川突击队”冲过之后几分钟,连接理县与汶川的生命通道又被大面积滑坡彻底阻断。
    震魔似乎也被“汶川突击队”的英雄主义气概所吓倒,终于,在18日晚8∶30,河南医疗队“汶川突击队”安全到达目的地,成为挺进汶川的第一支也是最大的一支外省医疗队。
    “汶川,我们来了!同胞们,我们和你们在一起!”看到汶川的那一刻,河南医疗队员们个个神情肃穆,他们在等待着指挥部发出决战震魔的指令。
    立刻,76名突击队员兵分三路,分赴汶川克枯乡卫生院、威州镇姜维城安置点和七盘沟社区;瞬间,河南医疗队员的身影出现在克枯乡、姜维城、七盘沟,医疗救治有他们,卫生防疫有他们,健康宣教有他们,转运病人还有他们。
    而在理县米亚罗镇、夹壁乡、古尔沟镇17个行政村,在资阳市二院,河南医疗队的另外145名队员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先后有255名伤员在他们手中脱离险境,先后有6100余名群众与他们进行了心与心的交流。
    这就是河南医疗队根据实际确定的高效医疗救援“三位一体”工作方案,该方案规定,每一支小分队都要配齐医护人员、药品器械、救护车辆,只要群众需要帮助,就要义不容辞地承担。
坚守北川的防疫天使
    几乎在同一时刻,河南医疗救援队第二批队员,也是第一支主要执行卫生防疫任务的队员悄然向重灾区北川靠近。
    这支医疗救援分队的队长许汴利还记得刚到达北川县城那一晚的情景,残垣断壁,缺水断电,道路不通,通讯中断。队员们在城外一处坡地搭起帐篷,第一个晚上就是雷电交加,余震不断,仅4级以上的余震就达4次。
    从居住的半山腰到北川县城,落石遍地,泥泞难行。特别是中间一段较长的狭窄通道,一侧是山崖,一侧是河流,山体滑坡、泥石流随时都会发生。
    但所有的危险吓不倒我们的防疫队员,只有群众的健康安全才是大家的牵挂。越是看到危险,越是看到同胞的家园遭受危难,医疗队员们越是勇往直前。
    于是,北川县城西半部,在蚊蝇密集处,在遗体停放处,在垃圾处理场,在帐篷聚集处,连续十几天,都活跃着一个个身着蓝色防疫服,上有河南标志的身影。在他们眼里,没有时间的概念,更不管汗水雨水,身着密不透气的防护服,背着十几公斤的喷雾器,只要天不黑,就不停下工作。
    还有那一个个临时救护点,查看病人发热记录,及时汇总、分析和报告,也成了河南这支医疗防疫分队不可或缺的工作内容。
    也正是由于他们的认真与坚持,在医疗队提出建立固定厕所的建议并拿出具体方案后,引起北川县抗震救灾指挥部的重视和采纳,每一个营区都建起了一个固定厕所。
 也正是由于他们的认真与坚持,5月17日,队员们配合抢救出了两名十六七岁的男孩。当天,他们对刚扒出来的遗体消毒后准备掩埋,当发现其中一个还有生命体征时,立即放下其他作业,通知医疗队迅速赶到抢救,挽救了一个生命。
 也正是由于他们的认真与坚持,直到封城,北川县城没有发生传染病疫情。
 当时,多名队员被烈日晒伤,并且出现了消化功能紊乱、中暑、感冒等疾病,但全体队员坚持战斗在第一线。
 吃,冷水泡方便面;喝,随身带来的瓶装水。
 从5月19日起,北川开始封城,城内群众全部撤离。只有专业救援队和防疫队被允许进入。连日的工作和劳累,队员们身上大都出满了皮疹,不少队员先后感冒发热,有的因中暑和低血糖而晕倒。但他们向后方报告说:我们一切都好,我们还在工作。
孤岛禹里的空降英雄
 时代给英雄提供施展的舞台,而正是英雄赋予了时代独特的品格。
 历史也将永远铭记河南医疗队员在关键时刻的“一跃”。
 那是北川县城防疫工作步入稳定期的时刻,5月23日,当得知北川县城东北30公里外的禹里乡道路不通,还没有一支救援队伍时,河南省防疫小分队立即向北川县抗震救灾指挥部请战,要求前往禹里,援助山区群众。
 经过两天在飞机上待命,等天气条件许可,9名队员于5月26日乖飞机到达禹里。一到达,他们就与禹里乡政府取得联系,详细了解灾情和救援工作开展情况,针对当地实际,研究制订了可行的工作方案。
 在当时,那是怎样的一个孤岛啊!整个禹里乡面积300平方公里,全是深山区,辖26个村,居民14501人,90%房屋倒塌,乡政府所在地已遭水淹,灾区群众全部居住在半山腰的临时安置点中。
 在没有生活保障的情况下,河南医疗防疫队的4名队员住帐篷,另外5名队员与当地群众挤在一起,没有棉被,地上铺的是油菜杆。因为空投食物有限,他们有时就刨地里的土豆充饥。
 于是,在禹里乡满布滑坡、沟底洪水泛滥的崇山峻岭中,9名防疫队员奋勇当先,分成数个小组翻山越岭进入每一个村指导防疫。每一天,每一次,每一个小组队员都要翻跃一两座大山,路经许多塌方山体,趟过山涧急流,或乘座简陋的木筏越过宽阔并深达数十米的堰塞湖。
 6月1日,一人过河时陷入河道,深及腰部,众人奋力将其救出。因劳累过度,一人爬山时晕倒,一人体力不支摔倒受伤。还有人发生晕厥失去知觉,但这些都摧毁不了队员们完成任务的决心。
 他们查水源、建厕所、挖粪坑、消毒杀虫;他们帮助建防病网络,培训人才,留下一支不走的防疫队伍;他们开展心理疏导,抚平每颗受伤的心;他们送食品、帮收割、谈心施助,同吃同住,唤起自救重建的信心。
 每一个队员都全力履行党中央、国务院向全体受灾人民的承诺:大灾之后无大疫。
“我们就是白衣战士”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一定要让党的战斗堡垒作用在关键时刻闪放光芒。
 早在800多名医疗、防疫、监督人员进入地震灾区之始,河南医疗卫生救援队就成立了临时党委,充分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有40多位同志火线入党。
 河南省卫生厅在组队之时就提出,要充分体谅地震灾区政府和群众的实际困难,明确了“充分准备医疗卫生救援药品器械,坚持独立开展工作;充分准备队员生活用品,坚持独立自主生活”的原则。
 在河南医疗救援队中有许多感人的故事。队员中有曾经参加过唐山地震救灾的老医务工作者,有一同参战的夫妻、兄弟,有的小孩还不足月,有的家人身患重病……为了保证救援工作的持续,队员们省吃省喝,每天自觉限量饮水进食,但一见到灾区群众,就情不自禁地送出手中的水或食物,并自主为灾区捐款。
 他们把救助受灾群众视为神圣使命,展示了白衣战士对灾区群众的真挚情、火热心。
 他们先后受到回良玉副总理和卫生部陈竺部长、高强书记、王国强副部长以及四川省委书记刘奇葆等领导同志的亲切慰问和高度赞扬。
 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批示:河南省医疗防疫救援队入川后,发扬人道主义和不怕牺牲、不怕困难的优良作风,救治了大批伤病员,为抗震救灾作出重要贡献,向大家表示崇高敬意!

 

 
 
 
·国家卫生部网站 ·中华医学会网站·37℃医学网 ·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 ·河南健康网 ·医疗卫生资讯网 ·国际医疗网 ·中国疾病网
意见反馈 站长信箱 广告服务
未经医药卫生报社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医药卫生报社制作 编辑:医药卫生报 联系QQ:420643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