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吴延立
工作:坚持坚持
我的同行和同事们,都用了大量的笔墨,报道了前方防疫队员们许多扎实工作、无私奉献的感人事迹。而在实际工作中,许多鲜为人知的点点滴滴,更凸现出队员们忠于职守、勇于奉献的精神。
黄玮副厅长在参加完河南省赴四川救援前线总指挥部第一次全体工作会议之后,带回来的当时大家都迫切关心的一个问题的答案就是:全体队员都要做好长期作战的准备,卫生防疫工作队在这里工作初步的期限预计为3个月。
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河南省卫生防疫救援总队副总队长王哲告诉记者,震灾过后,由于人员伤亡,大量家畜死亡,灾民生活条件艰苦、没有规律,要避免疫情发生必须长期开展卫生防疫和食品监督工作。夏天天气更加炎热,容易滋生蚊虫细菌,防疫工作更是重中之重,一定把上级的要求传达贯彻到每个支队每名队员。
从进入安县的第二天,各个支队即按照区域划分,开始了长期、繁琐而艰苦的卫生防疫监督工作。每天早上8点半左右,停在营地的数十辆工作车带着各自的队员陆续赶往各工作地点,其中最远的距离县城营地有60多公里。
道路的崎岖险峻无需再多描述。中午队员们大多数都回不来,午餐基本上就是吃些自带的方便面,休息不了片刻,便投入到下午紧张的工作当中。白天,营地里只有几辆装载着物资的卡车和为数不多的负责安全的留守人员,整个营地几乎空空荡荡。
每到夜晚来临,在烛光昏暗的帐篷里,在蚊虫横飞的帐篷外,每个支队都要按时召开例会,部署任务,总结工作。然后还有不少人,借助微弱的光线,写工作日记,写工作计划,写工作报告,直到深夜。
时至今日,他们还在前方,还在坚持。
旗帜:舞动河南
每次医疗队出发的时候都会有领导同志为医疗队授旗,那庄严而激动人心的场面相信每个亲临现场的人都记忆深刻。在安县救援医疗队营地上,有一个特别的景象让我难以忘怀,那就是在帐篷周围飘扬着的鲜红的旗帜。
在安县救援队营地,有不少来自其他省市的医疗队,大家都在各自的帐篷外悬挂起自己的旗帜,有河北的、广东的等等。河南卫生防疫救援总队的旗帜就飘扬在黄玮副厅长的帐篷之外,而在各个支队帐篷的旁边,也都插着他们各自的旗帜。远处看去,仿佛是一片旗的海洋,非常壮观。这其中,还有河南省卫生防疫救援总队临时党委来到驻地之后,特别制作的三面巨大的党旗,飘扬在营地的中央!
因为工作车辆上张贴着的“河南省卫生防疫救援总队”的圆形标志不太醒目,总队领导特意指示后勤人员费尽周折,制作了50多个印有硕大的“河南”字样的红色帖字。收到总队分发的帖字,队员们大都自豪地把它贴在车辆最前面最显眼的位置。这样老远看过去,你就会知道:我们来了!我们来自河南!
最让我记忆深刻的是在北川桂溪中学、河南省卫生防疫救援总队第二支队营地看到的一幕:在学校广场上,在摇摇欲坠的教学楼旁边,有一面高高飘扬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在旗杆之下,在河南省医疗队员驻扎帐篷的顶端,同时飘舞着一面“河南医疗队”鲜艳的旗帜。
有旗帜在,就有精神在。
艰苦:应有尽有
在安县河南省卫生防疫总队驻地,除了前面我已经说过的没有电、水难找之外,在日常生活之中,还有这样那样的问题都在考验着队员们的意志。
来安县之前,我曾经给在北川的同事李伟强打电话,询问他在那里的生活情况,他告诉我,来到震区之后他和在那里的队员们已经连续吃了16顿方便面。
来到这里后的前几天,方便面也成了我和队员们的主食。各个帐篷里大都堆放着各种口味的方便面,队员们也将吃方便面的方法发挥到淋漓尽致:干吃,水泡,水煮,凉拌等等。有队员自嘲地说,才几天时间,他已经吃完了半辈子都没吃够的方便面。大家吃的最多的还有火腿肠和榨菜,天天如此。在第五天的早晨,司机小杨跑到县城里费尽周折找到了唯一开业的一家早餐店,买来了久违的油条、包子,大家吃得津津有味,满脸的幸福。谢双保副总队长调侃地说:跟过年一样!
这里白天烈日当头,地面的温度接近40摄氏度。进入帐篷里,仿佛置身于一个硕大的蒸笼,根本呆不住。而夜晚来临,山风吹来,还需要盖被子睡觉。由于帐篷建在河滩上,一到晚上,辛苦了一天的队员们还要对付蜂拥而至的蚊子,差不多每个帐篷里都会有上百只蚊子在嗡嗡作祟,伺机出动,让人苦不堪言。
余震是呆在震区里的人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来绵阳一周多的时间里我们经历过较大的余震就有4次。两次是在睡梦中被惊醒的。一次是在驻地旁边开会的时候,脚下的大地在剧烈晃动,晃掉了桌子上的手机、矿泉水瓶子,因为在户外,大家还算冷静。最后一次,我和同事刚进入绵阳市一家宾馆的三楼,大楼突然剧烈摇晃,门窗噼啪作响。当时要跑怕也是来不及了,我只好来到窗前,看着跑到大街上的人群。事后得知,那次余震的强度超过了6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