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董文安 在河南首批医疗卫生救援队中,大多数队员都结了婚有了孩子,对于他们来说,这次赴川参加抗震救灾是第一次长时间离开孩子,但队员们普遍感觉到,尽管长时间离开爸爸妈妈,但孩子变得坚强了,似乎一下子长大了。 第一次单独骑车上学 李袆来自南阳医专附属医院,是皮肤科主任。他接到赴灾区的电话是当天7时20分,要求8时就要到医院集合。 一边收拾行李,一边与11岁的孩子谈话,李袆说:“爸爸要赴四川灾区了,以前都是爸爸送你上学,爸爸不在家,妈妈工作忙,没人送你上学怎么办?”孩子仰着脸回答说:“我自己骑自行车上学!”那天,孩子第一次单独骑自行车上学了。 李袆的爱人是医院的护士,工作特别忙,还时常要值夜班。前天,爱人打来电话,说这些天孩子特别听话,似乎一下子懂事了,晚上一个人在家时,做完作业,洗完澡后,就自己上床睡觉。 “经过这次灾难,我们这些大人的心态变平和了,没想到孩子似乎也长大了。”李袆感慨地说。 自己能够单独睡觉了 南阳市中心医院妇幼手术室的护士张静,是驻姜维城医疗队的队员,一提起6岁半的儿子,她的眼圈湿润了。 六一儿童节那天,张静给儿子打了个电话,祝贺儿子节日快乐。她说:“妈妈没法买礼物,让爸爸送你礼物吧!”晚上,儿子打来电话,说今天特别高兴,爸爸带他看了两场电影。 张静说,她是个普通的女人,现在最牵挂的就是自己的儿子。说这句话时,她停下来几次,眼泪扑簌簌地落下来。她还说,以前在家时,每天晚上,儿子都需要她哄着才能睡,现在不在家,也不知道孩子是怎么睡觉的。 前两天,记者又见到张静时,她笑着对记者说,昨天,儿子给她打来电话,说现在每天都是自己睡觉的,让妈妈别为他担心。 不懂的就多问老师 记者的儿子6岁了,在上幼小衔接实验班。以前,记者在家时,干的最多的家务就是辅导孩子做家庭作业。 离开儿子快一个月了,能够与儿子通电话也就是一两次。在汶川医疗队驻地,手机信号不好,想打电话很困难。终于有一天晚上,记者打通了爱人的电话,儿子立即抢了过去。 记者问儿子:“爸爸不在家的这些天,有没有不懂的东西?”儿子立即回答说:“有啊,但不懂的东西我就多问老师。”记者鼓励儿子说:“你做得非常棒!” 儿子还告诉记者,幼儿园的小朋友都很羡慕他,因为爸爸赴灾区抗震救灾了,老师还在课堂上把记者采写的报道读给小朋友们听,儿子因此特别自豪。 记者告诉儿子,应该多识字,就能读爸爸的报道了。儿子说:“还有许多字不认识,要是有拼音就好了,如果有拼音,就能全看懂了!” 正说着,儿子突然说:“爸爸,有人送你人参果了!”记者颇感奇怪,儿子又说,“我和妈妈上网看你的文章,发现有许多人看过你的文章,还有个小女孩,一手提着一个人参果,是送给你的!”儿子的话把记者逗乐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