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卫生报——电子版
 版面导航
 
2008年第62期第1版
 
2008年第62期第2版
 
2008年第62期第3版
 
2008年第62期第4版
 
 

终身难忘的……

来源:医药卫生报电子版      [字号: ]

本报记者 董文安
    人的一生中有许多经历,但真正难忘的却不多。队员们所见所闻所感,有许许多多的经历将使他们终身难忘!
周明银:第一次听到帐篷温度
    在灾区,一个个帐篷紧密相连,帐篷里住着灾区群众和来自四面八方的救援人员。
    这里的天气变化无常,一会儿是烈日炎炎,一会儿是阴雨绵绵。中午,太阳火辣辣的,帐篷里的温度高达37摄氏度,到了夜晚,帐篷里阴冷潮湿,盖上厚厚的棉被还感到凉飕飕的。
    来自信阳市中心医院的周明银说,他是第一次听到天气预报里报出帐篷温度,如果不是来灾区,也许就不会注意到这一新名词。
    中午的闷热,夜间的阴冷,还有苍蝇蚊子不停地飞来飞去……睡在帐篷里,蚊蝇不时爬到脸上,放肆地叮咬着,常常是整夜整夜睡不好觉。
    一次,周明银洗脸盆里的水未倒尽,结果早上起来,他发现盆里的水面上落满了蚊子,黑压压一片。
    周明银说,尽管如此,队员们仍精神饱满,全力以赴地做好抗震救灾工作。
王宪军:第一次碰见这样的病人
    王宪军是信阳市精神病医院的医生,从事精神卫生专业10多年,诊治过许许多多的病人。但来到灾区后,他才第一次见到地震灾难的心理反应病人。
    这位姓项的农民36岁,5·12大地震时,村里的房屋几乎全部坍塌,许多村民被埋在了废墟中。第二天,他用双手一点一点地扒,终于,自己的亲叔叔被扒了出来,但叔叔已经离他而去。
    看到面目全非的遗体,这位汉子哭了。一周后,他开始睡不着觉,常常被噩梦惊醒,即使在白天,脑海中也会不时闪出扒出叔叔那凄惨的一幕。
    王宪军说,这是典型的灾难后心理反应,尽管他及时给患者心理和药物治疗,但短时间内,患者的症状不会完全消失。
    “如果不是来灾区,可能我一辈子也见不到这样的病人。”王宪军又说,“地震对灾区的危害太大了。家园失去了可以重建,但心灵的创伤却很难愈合。所以我们必须用爱心和真心,去抚慰那一颗颗受伤的心。”
薛万勇:第一次感受到什么叫奉献
  在灾区,有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既是灾民,又是抗震救灾的战士。来自南阳医专附属医院的薛万勇说:“从他们身上,我终于感受到了什么叫奉献。”
  5·12大地震发生后,理县人民医院的医务人员没有一个人回家,他们首先想到的是转移医院的病人,救治前来就诊的伤员。虽然许多人的家近在咫尺,但他们一直住在医院的帐篷里,默默地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
  内科护士长郭溪惠夫妻俩都在医院工作,他们家的房屋已成为危房,但他们没有时间去想自己的家,而是一直坚守在病人身边。他们唯一的女儿在成都中医药大学上学,当她了解到父母一直坚守在一线,夜以继日地工作时,这位女大学生被深深地感动了。她打来电话说,等毕业后,她一定要回家乡,为家乡的重建,为父老乡亲的健康奋斗终身!
    护士徐小兰的老家在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由于通信中断,家人音信全无,但她仍忍受着思念家人的煎熬,一心扑在工作上。四五天后,她才知道家里的房子已是一片废墟,但幸运的是家人尚平安。她在电话中对家人说,因工作忙不能回家看望。家人却都安慰她说:“安心工作,努力工作,只要能救治更多的病人,就是对我们最好的抚慰。”
    薛万勇说:“像这样的故事太多太多了,我们平时经常说奉献,但到了灾区,才能真正体会奉献的深刻内涵。”

 
 
 
·国家卫生部网站 ·中华医学会网站·37℃医学网 ·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 ·河南健康网 ·医疗卫生资讯网 ·国际医疗网 ·中国疾病网
意见反馈 站长信箱 广告服务
未经医药卫生报社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医药卫生报社制作 编辑:医药卫生报 联系QQ:420643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