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吴延立 短暂而忙碌的采访工作,对我的意志也是一次难得的历练。历历在目的日日夜夜,艰苦而繁琐的工作生活,这里我用自己的笔,向大家记述我在灾区的所见所闻。 出征:得偿所愿 四川大地震发生以后,河南省卫生系统迅速组织医疗队奔赴灾区。 在地震发生后的第二天,社长就告诉我说:“小吴,准备和我一起出发!”当时我已做好了立即赶赴前线的准备,但或许是领导考虑到我刚刚从安徽阜阳归来不足3天,出于对我的关心,最终派同事董文安随河南省第一支救援医疗队赶往四川;第二次又派李伟强跟随河南省卫生防疫第二支队开赴灾区。 5月19日,我接到了社领导的电话,报社指派我随同河南省卫生防疫救援总队到四川灾区采访。任务明确之后,我难以抑制内心的激动和冲动,立即放下家里的事情和手头的其他工作,整装待发。 出发当天,宋璇涛副省长、省卫生厅领导亲自赶到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我们出发授旗壮行。出发前,韩长远社长亲自打电话,询问我是否有困难,家里有没有事情等等,关心备至。杨力勇副社长来到出发仪式现场为我送行…… 车辆轰鸣,我的心和随行的众多将士一样,早已飞往千里之外的四川。 征途:历尽艰难 5月20日早晨,河南省规模最大的一支抗震救灾卫生防疫医疗队一行200多人,50余台车辆,浩浩荡荡,列队出发。 沿途之上,随处可见各式各样的救援车辆,从四面八方涌向四川方向。运送救灾物资的货车,装载着大型挖掘机的卡车、电力抢险车、通讯抢险车等,车头车尾大都在醒目位置悬挂着红黄相间的某某省支援四川灾区救援车队的字样。 在公路沿线,警车和路政人员或为车辆鸣笛开道,或向路过车队庄严行礼。向救援人员致敬的标语,为车辆指引方向的路牌随处可见。沿途三门峡市服务区,当地卫生局为防疫车队准备了可口的饭菜。 最让我难忘的是,车队在穿越秦岭重重隧道抵达洋县服务区的时候,由于前方出现余震预警,全体队员不得不停下步伐暂做休整。由于人员众多,服务区工作人员又大都撤离,没有接待条件,全体队员就在服务区的空地上露天宿营。 当晚,队员们用车辆在四周围起了一个圈。偌大的服务区里,一排排躺着我们的救援队员们,在他们的胸前背后依稀可见的是“河南卫生防疫”红色的大字。天上是乌云遮月,旁边是车辆轰鸣的公路,四周不时飘来植物燃烧后呛人的烟雾,而蚊虫的袭扰更是无法躲避。在赶往灾区的第一天夜晚,我们就这样露宿野外。 营地:河边的“家” 经过连续30多个小时的长途跋涉,车队抵达绵阳安县的时候已经是下午4点多。由于地势平坦的位置已经被不少先期到达的其他省市的医疗队占用,当地卫生局同志把车队带到县城旁边的一处河滩上,指着面前坑洼不平、乱石成堆的野地说:“你们就在这里安下帐篷,就地驻扎吧。” 没有商量的余地,没有选择的可能,黄玮总队长一声令下,按照支队顺序排列,一时间,穿着蓝色队服的队员们肩扛手抬都忙碌起来:清理乱石,支起框架,装上篷布,固定纤绳……到处是阳光下队员们闪烁的黄色头盔,各个支队的20多面旗帜在风中猎猎飘扬,一下子,整个河滩仿佛已经成为一个繁忙的工地。不多时,数十顶大小不一、形色各样的帐篷在河滩上拔地而起,连成一片。 脚下是凸凹不平的沙地,头顶是灾区深邃的天空,我们在灾区的“家”,就这样,就在这里建了起来。 几乎与此同时,省卫生厅的队员,已经开始向各支队分发防疫药品,临战之势扑面而来。 由于河南省卫生防疫队的帐篷距离最近的能够提供电源的建筑还有几十米远,无法安装线路,随之而来的黑夜,立即让队员们感到了战地生活的艰苦。 而离河南队最近的自来水管在安县卫生局大楼里。这栋楼的不少地方已经出现裂缝,部分可用,部分危险。每到清早、夜晚,来这里洗漱、取水的人有四五百之多,往往要排队等上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 劳累了一天的队员们,大多满身尘土,想洗个澡成了奢望。不少生活在城市的队员们从没有过这样的经历,闻着浑身的汗臭,无奈地感叹:“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想洗个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