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伟强
1976年唐山大地震时,他还在上幼儿园,父亲前往灾区抢救伤员;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他也主动请缨赶赴灾区抗震救灾。时隔32年,两代人谱写了一曲抗震救灾的爱心接力。
父亲孙材康,原郑州市骨科医院副院长,1976年参加了唐山大地震医疗救助队,到现场开展医疗救助。儿子孙桂湘,郑州市卫生监督所卫生监督员,现在四川安县开展卫生监督救援工作。
孙材康回忆起当年参加唐山大地震医疗队救助队的情景,感慨万千,当年正在工作岗位上的他,接到去唐山参加医疗救治通知后,没有来得及与家人道别,背起行囊,便随队直接奔赴抗灾一线。
5月20日6时,孙桂湘随第四批河南省医疗卫生救援队出发,前往安县灾区开展卫生监督救援工作。刚到这里,他手上就挂了彩,但他一直坚持工作,在较短的时间内跑遍了桑枣镇的所有村组。
桑枣镇三清、柳坝和铜钱3个行政村,由于山体滑坡,道路不通,车辆根本无法通行,且余震不断,随时都有再次山体滑坡的可能。为了把监督救援工作覆盖到每一个村组,5月30日,孙桂湘与同志们一起携带监测设备、救灾用品徒步往返跋涉8个多小时到达村里,对居民的饮用水源进行快速监测。
在去柳坝村的路上,孙桂湘和同志们看到,山体滑坡不时发生,50厘米宽的地面裂缝随处可见,山民的房屋几乎全部倒塌,他的眼眶湿润了。他与罗干、李宏伟、李臻宁等几位同志自发捐款600元,购买了14袋大米、10箱火腿肠等食品以及急救药品,送给村民们。
村民拿出自己舍不得吃的腊肉招待救援队员,小分队队员则悄悄地留下200元钱作为“餐费”。在离开的时候,村民们紧紧握着救援队员的手,连声说:“你们是第一支到我们这里的防疫队伍,我们受灾了,你们受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