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力勇
第一时间先后派出3名记者深入汶川地震现场,第一时间扩容版面整合抗震救灾报道,第一时间实现报社记者、编辑总动员,第一时间开辟纸质媒体之外的网络空间;新闻报道首次实时、动态、现场,前方、后方全面对接连线,图片报道完成爆发式集中展现……
马建中厅长高度重视舆论引导对于鼓舞士气、凝聚力量方面的重要作用,对抗震救灾医疗卫生救援宣传报道提出了明确要求。汶川地震后,作为一家医疗卫生系统的专业媒体,医药卫生报在社长韩长远的决策下,深耕“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的时代精神,展现白衣天使的顽强可贵品质,传递人道主义精神,从政治觉悟、专业素养、职业精神上实现了全新突破,完成了医疗卫生系统舆论先锋的转变。一位读者感言,“向贵报一线记者致敬!向积极组织支持灾区报道的决策者致敬!该系列报道展示了卫生报的实力和在业界的深远影响力!”
汶川地震抗震救灾是全国全党当前一个时期工作的中心之一,本报不论在实时动员还是在版面组织报道上,均按照省卫生厅党组的要求,把握了正确的政治方向,实现了舆论主流的引导。这种引导包括:动态、全景展现河南医疗卫生系统医疗救援,讴歌了一个个感人肺腑的白衣天使;实时跟踪河南各界特别是医疗卫生系统在抗震救灾中的同胞之情、互助大爱;全程报道地震伤者从四川到河南治疗的全过程,再度诠释“一方有难,八方救援”的精神。
汶川地震突然爆发,举国悲痛,报社化悲痛为力量,发挥自身的优势,在组织报道上实现了突破,展现了良好的专业素养。在第一时刻,报社记者跟随河南首批医疗卫生救援队出发,并于出发当日发回首篇报道。此后连续20多天,3名一线记者的动态图文报道准时在第一时间出现在网站上、版面上。面对突发事件,本报还原了新闻的实时性特征,这是其一。在第一时间,报社版面实现有效整合,前方、后方,消息、通讯,言论、图片,或感人、或震撼、或警醒,多侧面展现了河南医疗卫生系统在抗震救灾中的奉献精神,这是其二。
尤为可贵的是,在关键时刻,我们的新闻记者、编辑们能站得出来,前方后方奋力苦战,为医疗卫生系统新闻报道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就像我们前方记者报道的那样,河南医疗救援队前方震区救援的过程,伴随着余震、地质灾害、传染病、堰塞湖等多重危险,衣食住行上的不便更是常态,就是在同样的艰苦条件下,我们的一线记者发回了大批感人至深、直指人心的报道,让编辑者焦心、流泪、振奋,更让读者和社会群众深受震撼;发回了大批反映医疗救援动态的报道,及时为医疗卫生系统的前后方架起了沟通桥梁,鼓舞了医疗卫生系统的战斗士气。关键时刻我们的表现,没有辱没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精神。
我们骄傲,我们是医疗卫生系统的专业人员;我们骄傲,我们是党的新闻工作者。过去,将来,争做舆论的先锋,打造一流的医疗卫生专业报,矢志不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