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董文安
在汶川七盘沟医疗队驻地,早上5点多钟,负责后勤保障的队员就起了床,开始了新一天的工作。队员们都说,他们是医疗队沐浴第一缕阳光的人。
在亲身体验了医疗队员们的生活后,河南医疗队队长、省卫生厅副厅长周学山感慨地说:“这是一支作风严谨的队伍,这是一支有凝聚力的队伍,这是一支懂得生活的队伍,这是一支后勤保障有力的队伍!”
物资装了一卡车
帐篷、行军床、铺盖,还有吃的、喝的、用的,可以说一应俱全。在河南医疗队中,来自信阳的队员们的生活特让人羡慕。
赶赴理县汶川时,医疗队的车队中有一辆大卡车,车上全是药品、器械及后勤保障物资。信阳市中心医院的副院长任书伟说:其实,当初医院准备的是6卡车。
5·12汶川大地震后,医院立即着手组建医疗队,准备支援灾区,相关科室立即准备起来,在短短两天时间里,就采购了170多万元的药品、140多万元的器械、30多万元的后勤保障物资,计划动用6辆卡车。
任书伟说:“后来接到通知,要求医疗队轻装上阵,所以只拉了一卡车,一旦需要,另外5卡车物资可随时运往灾区。”
物资准备充分,后勤保障人员也精干。任书伟说,他们特地选择了8名技术好,工作也踏实的司机,既驾驶车辆,又兼职后勤保障人员。
尽量让队员们吃舒服点
每天早上,队员们可以吃上压缩饼干、咸鸭蛋、卤鸡蛋、小咸菜,喝上大米稀饭、牛奶,当然,还可以吃上开水泡方便面。
本来,开始要求早饭不要那么复杂,但黄应山却不愿意,他说:“队员们工作那么辛苦,尽管灾区条件艰苦,但也要尽量让队员们吃舒服点。”
中午是大米饭,还要炒上三四个菜,随着灾区群众生活的日益改善,只要腿勤,多跑些地方,猪肉、鸡蛋、蔬菜等总能够设法买回来。每当看到队员们吃得津津有味,黄应山就特别高兴。
开始时,晚饭也是大米饭加三四个菜,但后来黄应山发现有人吃得很少,一了解,才知道队员们中还有一些不是信阳人,两顿都吃大米饭不习惯。后来,晚饭就改成吃面条。
每天早上5点多钟就起床
6月4日7时许,记者起床时见到了黄应山,他忙招呼让记者吃早饭,当记者问他吃过没,他说:“现在还不行,我得赶紧到县城去买菜,准备中午让大家吃饺子。”
为了让队员们生活好点,黄应山每天早上5点多就起床,招呼师傅们生火做饭。因为“食堂”离水源有几百米远,水需要一桶一桶地提回来。做饭用的灶是十几块碎砖拼起来的,柴火是枯树枝,一生火就浓烟滚滚,每次都把生火的师傅呛得眼泪直流。汶川地震后,灰尘很大,每天一刮风,灰蒙蒙一片,做一次饭,几个人都成了灰人。
一直掌勺的师傅是来自信阳市第四人民医院的王强远,开始那几天,大家称他是三级厨师,吃了几顿饭后,感觉特别可口,大家就慢慢称他为二级厨师了。
做饭的师傅大多是开救护车的司机,每天夜晚还时常有转诊的病人,但他们一个个不辞辛苦,一天天为大家的吃饭忙碌着。
黄应山说:“大家的觉悟都很高,医务人员一有空,也都主动来帮厨。每次刷碗时,几位女队员都抢着干,像一个大家庭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