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吴延立
那是怎样的一双双手臂啊,褐红色的皮肤上面布满了密密麻麻的红色、黄色的水泡、斑疹,有的地方脱了皮,露出了渗液的肉……
看着这样一双双手臂,便是再铁石心肠的人,也会黯然伤感,痛上心头。
这是记者在绵阳——河南省抗震救援防疫总队一支队临时驻地看到的,我们队员们的手臂。正是这样一双双饱经烈日曝晒、风吹雨淋,受伤的然而坚强的手臂,在北川抗震救灾的最前线,救助了无数个危难的生命,撑起了河南卫生救灾医疗队的鲜红大旗。
5月15日,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11名防控精英在接到上级命令后,收拾装备,打理行装,乘专机在当天抵达北川县城,成为第一支深入北川灾区的专业卫生防疫队伍。
在北川中学搜救现场,在落石纷飞的震区道路上,在残垣断壁的街道上,在遗体消毒的集散场,到处都可以看到我们河南卫生防疫队队员的身影。
工作的时候,他们穿戴着厚厚的隔离服浑身湿透,而遗体四溢的气味,更令人几乎窒息。由于出发时匆忙,队员们只穿着短袖的工作服,酷暑烈日下,晒得不少队员手臂起泡,几乎脱了一层皮。由于这种短袖的工作服标志不太醒目,到现场受访的新闻记者在纷纷把镜头、话筒对准队员时,每每把他们当成其他省来的。每遇这种情况,队员们都拉起衣袖上的标志,大声告诉他们:“看清楚了,我们是河南来的!”队员们都说,当时多想有件印着醒目河南标志的工作服啊!
许汴利这个名字你或许并不陌生,他曾是卫生部抗击非典的劳模,这次又是这支先锋救援队的队长。每到最艰苦危险的地方,他总是冲锋在前。在北川中学驻扎的时候,很多次他冒着山体滑坡、滚石飞落的危险,带领队员们背着沉重的消毒喷雾器,步行三四公里到工作区域喷洒消毒药物。有一次雨天路滑,他们更是手脚并用赶到了作业区域。
驻地条件的艰苦常人难以想象,没有水没有电,就是方便面也不能保证都能按时吃上。一周下来,许汴利更黑更瘦了,但他还常把自己的那份食物、那点水分给队员。队员刘洋说到此处,声音哽咽,他说:“许主任既是我们的队长,更像是我们的大哥!是我们的榜样啊!17日那天,北川响起撤离警报,许站长急忙招呼大家撤离现场,走在最后面的是他,要知道当时如果堰塞湖真的垮塌,就有生命危险,而他忙着组织队员撤离,却把最危险的位置留给了自己。”
55岁的李新民主任,是年龄最大的队员,河南省知名的疾病预防控制专家,这次他也和年轻队员一起在灾区最危险的区域参与疾病防控工作。有一次,因为中暑,李主任晕倒在救援现场。每天早上7点半出发,晚上6点半撤出,李主任和年轻队员一样起早贪黑,从没有让自己的工作拉下来。他言语铿锵地告诉记者:“我搞了一辈子疾控,现在不干,还到何时啊!”
遇难者遗体处理是一项艰苦而又重大的任务,队员们克服心理障碍,认真做好每个细节,处置、消毒、转运……8天内,河南省抗震救援防疫总队一支队共实施消杀面积100多万平方米,喷洒药物1600多公斤,实施健康教育和心理干预达2000多人次……他们是最早进入地震灾区中心地带的专业防疫队伍,他们又是最后一支撤离北川的防疫队伍。而由于他们出色的表现,卫生部决定抽调其中9名骨干空降到现在还没有专业队伍到达的与外界隔离的禹里乡。
接到通知,队员们没有抱怨,没有退缩,他们有理由骄傲地认为,这是卫生部领导最大的信任和肯定。
5月23日在绵阳整装待发的前夜,面对前来送行的黄玮副厅长,队员们没有人提什么特殊要求,而最让队员们欢欣鼓舞的是,黄玮副厅长送来了印有醒目的“河南疾控”字样的长袖工作服。大家迫不及待地穿在身上,不无自豪地说:“这下我们可找到组织了!谁都能看到我们是河南来的,我们是河南人!”
5月24日,9名队员带着3天用的生活必需品和防疫用品,乘军用直升机赶赴另一个重灾区禹里乡。
没有豪言壮语,没有惊天动地,但他们是我们心目中,是灾区人民心目中不折不扣的英雄。正是他们用自己伤痕累累、但却无比坚强的双臂托起灾区无数个珍贵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