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吴玉玺
5月25日上午,河南医疗队奔赴四川广元,接回272名地震伤员,其中重症伤员28人。16次专列长途奔驰1000多公里,一路颠簸,对于伤员们来说,危险重重,但是经过了近18个小时之后,所有伤员安全抵达郑州。
伤员们及其家属万分感谢,四川方面前来送行的医护人员对河南医疗队的医护人员们说:“你们真行!我们佩服!”
是什么精神和力量创造了这一令人钦佩的成绩?队员们身上的一幅幅“广元地图”诠释了河南医疗队的精神: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尽职尽责,不怕苦,不怕累!
这“广元地图”,其实是河南医疗队队员们身上的汗渍。队员们的蓝色队服一遍遍被汗水浸湿,湿了干,干了再湿,身上大片大片的汗渍颜色深浅不一,线条粗细不等,队员们乐观地把它们称为“广元地图”。
筛查伤员 不停奔波好几公里
5月24日中午12时8分,河南医疗队所乘列车到达四川省广元火车站。当时,天气很好,等候在车站的乘务人员和志愿者们,都穿着短袖,而车上的队员们,则都是穿着较厚的长袖队服。车停稳后,全体队员带上几十箱的药品、医疗器械及每个人的行李迅速下车。
下了车之后,队员们已经是汗流浃背。此时他们画上了“广元地图”第一笔。
根据原定计划,队员们要对每一位伤员进行筛查。伤情较轻者,当即就可以被运上专列;伤情较重者,还要经过专家组进行进一步检查、讨论,以作出判断是否可以等车。虽然四川方面的医护人员之前已经对伤员进行了初步筛查,但是有很多伤员还有合并症,病情在不断地变化,到河南医疗队对其进行筛查时,病情已经处于不稳定状态。
特别是专家组的专家们,为了进一步筛查伤员,他们来回奔波于15节车厢之间,往往是十来个来回,为了赶时间,有时候要跑步前进,等于是不停地跑了好几公里。
这一次,他们为“广元地图”又添上了重重的几笔。
一路行程 他们片刻也没有休息
5月24日下午17时30分,列车徐徐启动,向郑州驶去。列车在飞驰,医护人员在忙碌。
列车出发后,医护人员继续逐一对患者进行进一步检查,了解、记录他们的病情。专家组组长、郑大一附院专家张庆宪,专家组成员、省人民医院专家马利军和郑大二附院专家郝斌等,穿梭于15节车厢之间,来回不停地巡视。被系了红丝带的重症伤员,是专家们每次巡视时必须首先进行查看的。
一路上,专家们巡视了6次,平均不到3个小时一次。而每巡视一遍,就得花费近两个小时。一路上,专家们和所有的医护人员一样,一刻也没有休息。
河南医疗队队长韩长远指示:我们的医护人员值班,让四川的医护人员休息!
随车送行的四川方面的医护人员,刚开始不愿意休息,要和河南医疗队的医护人员一样去巡视,照顾、安慰伤员们。到了半夜,也许是他们已经奋战了十几天已经太疲惫了,也许是因为看到河南的医护人员这么认真负责而感到放心了,他们终于可以放松了。
午夜急救 让重症患者化险为夷
5月24日夜里9时10分左右,54岁的女伤员谢菊清哮喘发作,胸闷、背痛、气喘,血压升高。
医护人员及时发现了情况,该节车厢负责医生、郑大二附院急诊科专家王明太及时采取了治疗措施,给予患者吸氧、注射激素等。半个小时以后,患者症状逐渐减轻。一个小时以后,停止吸氧。
10时35分,患者一阵咳嗽后病情加重。医护人员又及时给予吸氧、静脉通路输液,并且对其进行心电监护。15分钟之后,患者病情缓解并稳定。
5月25日凌晨,患者突然又病情加重,胸闷、背痛、气喘,听诊两肺有湿罗音,医护人员请求专家支援,并请支援药品、器械。
刚刚巡视一遍坐下来休息的副队长王秀萍接到医护人员的求助电话,火速赶到现场,紧急调集药品和器械,并通知专家组火速前来支援。
药品、器械送来了,张庆宪、马利军等专家也来了。吸氧、输液、心电监护……16分钟后,患者病情趋于缓解,病情稳定,逐渐进入平静休息状态。
该车厢负责护士周晴、范国辉等,一刻不离地守在患者床前,直到患者平安到达郑州。
11时3分,16次专列到达郑州火车站,所有伤员平安抵达郑州!
正是凭着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以及尽心尽力、尽职尽责、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赴四川接转伤员的河南医疗队,圆满完成了马建中厅长交给的“确保伤员平安接回”的重要任务,赢得了伤员及其家属的感谢和赞誉,也赢得了四川同行的钦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