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卫生报——电子版
 版面导航
 
2008年第58期第1版
 
2008年第58期第2版
 
2008年第58期第3版
 
2008年第58期第4版
 
 

脊 梁

来源:医药卫生报电子版      [字号: ]

本报记者 董文安
 没有时间寻找失散的亲人,因为有太多的伤病员需要救治,还要从危房中抢救出急需的设备、药品。在四川地震灾区,有这样一群白衣战士,她们成了名副其实的救治伤病员的“脊梁”。
8天后她才知父母走了
 董咏丽是理县米亚罗镇卫生院的一名年轻医生,老家在汶川县棉池镇杨店村。家里有父母和一位残疾的哥哥。因为平时工作很忙,她已经很长时间没回家了。
 5·12大地震前夕,董咏丽的父亲打来电话,说很想念女儿。当天晚上,董咏丽正值夜班,准备第二天到理县卫生局送一份报表,等办完公事后就回家。没想到,她还未到卫生局,大地震就发生了。
 职业的责任感告诉董咏丽,首先必须投入到抢救伤员的工作中来。余震还在发生,她就来到理县人民医院,加入到这个大家庭中。救治伤员、从危房中抢救出药品,没日没夜地工作着。
 5月20日,理县的移动通信恢复正常,董咏丽拿出手机与父母联系,可始终打不通,好不容易才联系到一位朋友。朋友很快回复了她的短信,告诉她两位老人已经走了,哥哥因为过于悲痛,精神分裂。
 强忍住泪水,放下电话,董咏丽又投入到紧张的抗震救灾工作中。
 5月26日,记者赶到理县人民医院的大楼中寻找她时,护士长马莉含着泪水说:“小董已经返回米亚罗镇卫生院,投入到当地的救灾工作中了。”
灾民安置点的志愿女专家
 冯秀珍是汶川县妇幼保健院的一名副主任医师,爱人曾任茂县副县长,刚退居二线。大地震发生时,她和爱人正回老家七盘沟探亲。
 刚从危房中逃生出来,冯秀珍夫妻俩就投身到抗震救灾中。爱人因为曾是领导干部,成了七盘沟抗震救灾的组织者之一;她是医生,成了救治伤病员的骨干。
 大地震发生后,冯秀珍就与社区卫生站的5名医生抢救出了部分药品、器械。不到10分钟,大量伤员就涌到了卫生站的门口,冯秀珍和社区医生开始抢救伤员。几天时间里,他们就救治伤员300多人,处置各类病人979人。
 开始,临时卫生服务站就地设立,等伤员都得到妥善安置,冯秀珍他们才搭起帐篷,把药品和几件简陋的设备搬进去,伤病员看病才不至于日晒雨淋。
 记者在5月19日见到冯秀珍时,她带着一顶草帽,在烈日中忙碌中。冯秀珍说,她唯一的儿子在天津上大学,地震发生几天后,儿子好不容易才联系上了她。儿子和同学们都邀请她去天津,但是她说,她是医生,在这个时候怎么能离开自己的岗位呢!
无愧于白衣天使的称号
  在大地震发生时,灾区的医务人员不是首先寻找自己的亲人,而是紧急转运病人、抢救伤员,抢出设备、药品。马莉说:“没有任何人号召,可大家都是这样做的。因为大家明白,我们是白衣天使。”
 马莉说,她在外科工作,大地震发生后,伤员很快就来到了临时搭建的医院救治。她们不是不想已经毁坏的家,不是不惦记自己的亲人,但是她们没有时间去想这些。
 马莉所在的外科的主任3天没有独生子的消息。到了第三天,伤员得到了妥善安置,这位主任才腾出手去找儿子。当时,他的儿子已经参加了志愿者队伍,战斗在抗震救灾一线。
 七盘沟社区卫生站的医生魏刚,今年才23岁。大地震发生时,当看到一位80多岁的老人还困在2楼时,他奋不顾身地冲上去,尽管房屋仍在晃动,他硬是把老人从二楼背下来。
 “危急时刻见真情。我们的白衣天使捍卫了自己的荣誉,无愧于自己的光荣称号!”七盘沟社区医院的李兴明这样对记者说。

 
 
 
·国家卫生部网站 ·中华医学会网站·37℃医学网 ·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 ·河南健康网 ·医疗卫生资讯网 ·国际医疗网 ·中国疾病网
意见反馈 站长信箱 广告服务
未经医药卫生报社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医药卫生报社制作 编辑:医药卫生报 联系QQ:420643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