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董文安 生活艰苦是在灾区的医疗队员们的共同感受,但对每一位队员来说,他们又各自有不一样的感受。 中午不敢待在帐篷里 理县、汶川地处高原,太阳辐射强度大。到了中午,在拥挤的帐篷里,别说休息了,待上一会儿就会大汗淋漓。 不能待在帐篷里,也不能站在烈日下暴晒,如果晒上一会儿,皮肤就会发红,甚至起水疱。 自称是“三级厨师”的李柱,是作为后勤保障人员来到灾区的。来到理县的第二天,李柱就亲自“下厨”,在烈日下,手持双刀,剁起肉来,只见刀光肉影,那模样,真不逊色专业厨师。 那天中午,大家第一次吃上了炸酱面,吃得津津有味。可到了晚上,因烈日暴晒,李柱的一双前臂就开始发红,灼痛难耐。 一连三天拉肚子 因水土不服,加之多天吃不上一口热饭,不少队员开始拉肚子。厅机关干部王增甲已经拉了3天肚子了,浑身无力,脸色又黑又黄,可他仍在忙前忙后着。 人马未动,粮草先行。尽管条件有限,但他说,他们这些后勤保障人员,一定会尽量让医疗队员吃好点,睡踏实点。 忙完这件事,还有下一件事。整天跑前跑后,一不小心,王增加的脚被挂烂了,两个脚趾头鲜血直流,疼得他一个劲地咧嘴,但他仍拖着一双受伤的脚,为大家的生活忙碌着。 旁边睡着的人不认识 临出发前,河南省卫生厅副厅长、河南省人民医院院长刘学周就一再叮嘱带队的翟保平副院长,“作为省内的老大哥医院,一定要起到带头作用,在灾区工作中,决不能挑肥拣瘦。” 来到理县,医疗队决定派小分队下乡巡诊,为灾区群众防病治病。因路上山体滑坡,滚石纷飞,翟保平就主动提出来,要求由省人民医院的队员承担这份重任。 因路途艰险,加之病人多,巡诊的小分队每到一个地方,都要临时住下来。那天,梁庆华副主任医师带着6人小分队,走村串户,为群众义诊,一直工作到天黑。 晚上休息时,当地卫生院把他们安排到当地的小学食堂里休息。熬到深夜,从电视中传来消息,当夜可能有6级以上的余震发生。为了安全,梁庆华就动员在此休息的一些教师、警察搬到外 面的帐篷里去住。那夜,30多个人挤在一个帐篷里,梁庆华说,“连身边睡的是谁都不认识”。 一路“呕”歌到灾区 长途跋涉、颠簸,辗转近3000公里,疲劳、饥饿不说,更难受的是那些有晕车毛病的人。河南省人民医院的主任医师何苡就是其中一位。 从资阳到马尔康,再到理县,一台救护车上要坐四五个人。因为车队多达45辆车,中途不敢随意停车,那样的话既影响安全,又影响速度。 在车上,何苡强忍住,实在忍不住就只好趴在车上吐。如果中途加油停车,何苡第一件事就是往厕所跑,放开地吐上一阵。 到了驻地,何苡把自己的帐篷搭好了,还帮助其他队搭建。正干着活,突然一阵恶心,转过身,刚吃下的一点方便面就吐出来了。 大家笑着说:“何苡是一路呕歌到灾区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