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卫生报——电子版
 版面导航
  2008年第54期第1版
  2008年第54期第2版
  2008年第54期第3版
  2008年第54期第4版
 
 

执著勇攀高峰 爱心铸就辉煌——记焦煤集团中央医院高级病房副主任 范波胜

来源:医药卫生报电子版      [字号: ]

 

■本报记者 王正勋  通讯员张夏湘

    从一名大学生到一名普通医生;从一名普通医生到焦煤集团优秀知识分子标兵,再到焦煤集团科技进步一等奖和焦作市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得者……范波胜一路走来,用自己的执著和爱心诠释着自己当初的诺言。同时,他也收获着辉煌,并一次次刷新着自己人生的制高点。

    父亲身患偏瘫,母亲不慎因工伤失去了一根手指……生于矿工家庭,从小在矿上长大的范波胜,孩提时便深深地感受到医生这一职业的的神圣与不可替代。因此,他立下誓言:要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尽可能地让死神远离和自己父母一样善良和辛劳的矿工师傅们!

以创新为己任  勇攀医学高峰

    医术要在创新中才能达到至臻至善的境界,医生要不断提高医术,才能成就自己白衣天使的崇高形象。

    1992年,范波胜通过刻苦努力,如愿以偿地考入了河南医科大学,即今天的郑州大学医学院。进入大学后的他,顾不上感受大学生活的潇洒和浪漫,便一头扎进图书馆和实验室,在医学的浩瀚海洋中忘我地遨游。五年的本科生涯,他废寝忘食,刻苦钻研着医学知识。毕业实习时,他父亲不幸因脑出血患上了偏瘫,这使他下定决心,选择继续深造,力争拿下这一老年性疑难顽症。

    2002年,他顺利地考上了研究生。据老师和同学们讲,范波胜做起学问来,常常达到忘我的境界。每次做实验,他总是第一个到,最后一个走,经常忙碌到凌晨两三点才回去睡觉。有次他做实验做到痴迷,外面电闪雷鸣、狂风骤雨也丝毫没有打扰到他工作。直到试验结束,走出楼外,他才意识到一场暴风雨刚刚席卷而过。

    他所从事的科研项目需要培养干细胞,参照国内外权威杂志上的做法,全部失败。他另辟蹊径,历经了无数次失败的打击后,一点点摸索出培养条件,培养出的干细胞全部成活。正是这份耐心和执著,使他最终攻克了人神经生长因子基因载体的构建及其在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的表达这一医学难题,为神经系统损伤及退行性疾病如帕金森病、脑萎缩、老年痴呆、脑性瘫痪等疾病的治疗开辟了广阔的应用前景,为人类最终治愈神经系统疾病提供了有益的探索,填补了我国在基因治疗神经系统疾病领域的一项空白,受到国内知名专家称赞。

    参加工作后,他尽量推掉各种应酬,挤出时间阅读了大量书刊。近年来,他先后在《临床神经病学》、《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临床荟萃》等医学杂志上发表论文50多篇,被评为焦煤集团优秀知识分子标兵,先后获得焦煤集团科技进步一等奖和焦作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等诸多荣誉。

    在范波胜眼里,挽救患者的生命是自己沉甸甸的责任。他在对高血压、冠心病、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病症的诊断和治疗方面有着很深的造诣,参加了多项临床课题研究工作。然而,对过去取得的成绩他看得很淡。他认为,一个医生的价值在于掌握先进的医疗技能,最大限度地解除病人的痛苦,否则,就对不起医生这个神圣的称呼。

    患者石某,女,66岁,农民,在家突然头痛,随之跌到,后神志不清,被家人送至焦煤中央医院。当时,患者呼吸微弱,生命垂危。范波胜接诊后立即给予急救处理,待情况稳定后亲自抬患者进行脑血管造影检查,并明确诊断为:大脑内动脉瘤破裂导致的重症蛛网膜下腔出血。动脉瘤随时有再次破裂出血的风险,可导致病人迅速死亡,必须马上行手术治疗。时间就是生命,他耐心细致地向还在犹豫的患者家属解释病情的凶险,最终征得家属同意,立即进行手术。由于难度较大,手术过程险象环生。但经过范波胜和全体医护小组的艰辛努力,手术取得了圆满成功。术后,范波胜连续两天两夜吃住在病房,细心看护患者。患者度过了危险期,保住了生命,最终完全康复。患者家属眼含泪水,拉着范波胜的手激动地说:范大夫,您真是个好医生,您对患者太负责了!这份恩情我们将永远牢记,祝您一生平安!

视病人如亲人  爱心拯救生命

    作为医生,要想救更多的患者,不但需要过硬的技术、解决各种疑难杂症的能力,更要有一颗善良的心。范波胜所在的高级病房是一个综合性科室,患者大多年龄大、病情复杂,这就更需要他时时关心、处处留心。因此,他每天下班后,不是在图书馆看书上网、查阅资料、研究病例,就是守在患者病床前观察病情变化。

    一次,范波胜发现一位患者精神很差,四肢湿冷,情况异常,虽然护理记录显示患者血压正常,但他凭经验断定患者出现了低血压休克,遂马上用升压药并对患者进行心电血压监测。经过紧急升压治疗,患者血压上升,神志也清醒过来。事后,他才得知病人的血压长年为150~160/90~100毫米汞柱,因当天早上病人自服街头广告上宣传的降压药物后血压迅速降低,差点危及生命。

    他总是替患者着想,尽量减轻他们的经济负担。一位家住冯营的青年男性病人反复发作头痛,尤其右侧眼眶疼痛剧烈,在焦作市多家医院检查也没查清病因。钱花了不少,加上婚期临近,而发作频率有增无减,患者心里十分着急。经人介绍,他找到范波胜,表示只要治好病,不管花多少钱都不在乎。范波胜经过仔细检查,诊断其为一种比较少见的疾病——丛集性头痛。他只让患者买了几毛钱的强的松片服用,病就治好了,而且再未发作。患者感动得不知如何是好,拿出1000元钱硬塞给他,被他婉拒。范波胜说,许多患者经济都不宽裕,看个病不容易,又得忍受病痛折磨,诊治时一定得考虑他们的经济负担!

    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希望,就要以百分之百的努力去争取。这是范波胜从医的信条,为此,他不怕麻烦,不辞辛劳。一天夜里,一位70多岁的老人突然神志丧失,家人急忙将其送入中央医院的心脏重症监护病房。范波胜立即对患者实施心肺复苏术,全力以赴进行抢救。十几分钟后,患者呼吸恢复,血压回升。但没等范波胜松一口气,患者很快又出现了心跳停止,又一轮紧张抢救开始了。患者一度血压回升,恢复心跳,却又很快骤停。就这样,患者一次次心跳停止,范波胜一次次全力抢救,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患者心脏停止跳动已长达34分钟,面部发紫、瞳孔扩大,家人已失去了信心,但是大汗淋漓的范波胜仍在坚持。胸外按压、辅助呼吸,一次、两次、三次……直到第36次,病人又恢复了窦性心律!医护人员不禁发出喜悦的欢呼。

    一位参与抢救的医生激动地说:这34分钟将是我们永生难忘的时刻,它是范主任的坚持和毅力创造的生命奇迹!而此时,劳累过度的范波胜被医护人员扶到了休息室,躺在了床上……

    一次,在一个寒冷的冬夜,凌晨两点时分,正在家里休息的范波胜被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叫醒——医院接收了一位大量脑出血的高龄患者。范波胜二话没说,立刻披上衣服,打车赶到病房。这是一位老年男性患者,当时全身都是呕吐物,大小便失禁。经检查,老人深度昏迷,双侧瞳孔散大,呼吸、心跳微弱,脑CT结果显示右脑大量出血,量达130毫升。范波胜立即投入抢救,紧急给予急救药物治疗,并向家属建议手术治疗。家属认为患者生存希望渺茫,准备放弃手术治疗。在范波胜苦口婆心的劝说下,家属终于同意了做手术。手术从凌晨3点一直进行到天亮,非常顺利。术后,患者病情稳定,患者的几个儿子被范波胜视患如亲、认真负责的医德所感动,他们拉着范波胜的手激动地说:范大夫,真是太谢谢您了,我们全家不会忘记您的!

    范波胜治好了别人的父亲,却没能阻止自己身患脑出血的老父亲滑向偏瘫的深渊,这也成了他心中永远的遗憾。父亲患病后住在他的病房,本想着可以得到儿子的精心治疗和照顾,却没想到儿子每天把大量的时间花在了其他病人身上。正当老人准备斥责其不孝时,一位老年妇女突然走近范波胜,拉着他的手激动地说:范大夫,太感谢你了,你是我们全家的恩人……原来,一位特重心血管病患者因子女不在焦作,只有老伴一人看护。为了患者能更好地康复,范波胜丢下了病重的父亲,一连几天都守护在该患者的床前。患者得到了有效的治疗,并在范波胜的精心照顾下康复。

    看到这一幕,父亲终于明白儿子身上所肩负的责任,联想到儿子锲而不舍地不知医治好多少可怜的患者,帮助了多少个即将深陷痛苦的家庭时,老人不由得热泪纵横,为自己能有这样的好儿子而自豪。

    从医十几年来,范波胜接待病人上万人次,挽救生命不计其数。他用自己的心血、汗水和智慧铸就了一个又一个医学高峰,一次又一次将生命从死亡线上拉回来。病人康复后的笑容以及病人家属的感激是范波胜最珍贵的财富,他将用自己的生命,用自己的执著和爱心去谱写白衣天使的动人篇章!

    记者感言:

    为了孩提时的一个誓言,为了善良的父母,为了辛劳的矿工师傅,为了那些躺在床上被疾病折磨的患者……他毅然选择了医生这个神圣的职业。

    多年的从医生涯,多少个不眠之夜,多少次酸甜苦辣,他一步一个脚印走来。苦过、累过,但从未放弃过;快乐过、伤心过,但从未想过回头……他用毅力创造了奇迹,用爱心换回了感动!大爱无言、大爱无痕,范波胜正是用这种大爱之心,对待患者,对待事业……笔者衷心地祝愿他在从医的道路上能一帆风顺,再铸辉煌!

 
 
 
·国家卫生部网站 ·中华医学会网站·37℃医学网 ·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 ·河南健康网 ·医疗卫生资讯网 ·国际医疗网 ·中国疾病网
意见反馈 站长信箱 广告服务
未经医药卫生报社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医药卫生报社制作 编辑:医药卫生报 联系QQ:420643139